疫後消費待回溫 臺商修復中 存信心

大陸經濟情勢不穩定,臺商憂喜參半。圖爲6月30日北京歡樂谷的夜經濟活動。(中新社)

大陸經濟前景衆說紛紜,第一線感受的臺商憂喜參半。幾位受訪臺商表示,經過疫情肆虐,大陸消費與內需的「內傷」頗爲嚴重,現在仍處於修復期,但長遠看,對大陸經濟的未來仍充滿信心。

廈門臺商協會會長韓螢煥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之下,企業經營確實較爲困難,但大陸市場龐大,機會仍多。他也形容,眼前的經濟與景氣是一時的困難,臺商對未來仍充滿着信心,畢竟許多臺資企業在大陸紮根已三十餘年,具有一定基礎,「還是很有把握」。

疫情期間,傳出有部分大陸臺商出走返臺。韓螢煥說,返臺者多屬於中小企業,疫情時受市場消費趨緩影響、處境較困難;但隨着疫情放開,大陸旅遊業、餐飲業發展狀況良好,依據這些企業過去對大陸市場的嫺熟度,他相信企業會慢慢迴流,且近期也看到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另一名從事食品業的上海臺商高管評估,疫情之後,大陸消費與內需所遭受的「內傷」頗爲嚴重,現在還處於修復期。雖然企業「瘋狂搶錢式」地要把失去的這三年趕快找回來,但是「很多消費者的手已經沒有那麼闊了」,漸趨於保守。

這位高級幹部舉例,從房地產價格、消費模式,都可看出內需不振,而越來越多商場的「提袋率」更是慘澹,即便是生意最好的餐飲業,疫情前蜂擁而至的情境也不復見。她補充,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因各地消費模式不同,在區域上也有所差異。

不過,對大陸經濟前景的判斷也不能一概而論。湖州劍力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士維指出,從整體預測來看,大陸內部的需求確實受到衝擊、呈現下降趨勢;儘管大環境影響,但對其所在的汽車零件行業、乃至汽車安全系統此一細分領域而言,公司的發展與經營所遭受的衝擊相對很小。

中美貿易戰之下,是否有臺商將部分大陸產線外移,以求降低風險?韓螢煥坦言,基於買家可能要求到東南亞或亞洲其他地區生產,確有個別企業如此做,但這並非大趨勢;尤其當產品擁有絕對競爭力時,更未必需要照做。他強調,大陸經過40年發展,工業基礎與生產能力都非常強,基礎原材料、零組件等各方面多留在大陸,部分臺企到東南亞也只是進行分裝、貼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