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有瑕疵的旅行伴侶:小米 14 Ultra 旅拍體驗

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本文首發於作者的個人博客 SQYBI.com。

文章中所有照片,如無特殊標註,均爲小米 14 系列手機拍攝直出,除裁剪外沒有任何調整。少量照片受限於擁有的設備數量,使用其它手機或相機拍攝。

在一個多月之前,我入手了小米 14 Ultra(和它的攝影手柄套裝),替換掉了手裡的小米 12 Pro。

一方面,我之前的手機性能着實差了一些,一些你們都懂的遊戲掉幀嚴重,特別是在同時還打開了微信視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是時候更新換代了。

另一方面,上一代小米 13 Ultra 專注於攝影的思路着實有點打動我,不過我當時也看到了這臺手機設計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沒有入手。而這次的發佈會上,能夠感覺到之前的這些問題特別是重心問題在 14 Ultra 上已經有了很大改善。

此外,我最近也是越來越體會到旅遊時並非每一天每一刻都適合隨身攜帶相機。而現在的手機攝影已經相當成熟,可以作爲非正式出片時相機的良好補充。這讓我有越來越強烈的需求,想要持有一款影像素質更強的手機。

所有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我決定首發購入小米 14 Ultra。恰逢最近有一些工作上的變動,正好有了一個接近兩週的假期可以去日本旅遊,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深度體驗了這款手機的優缺點。

總的來說,這款手機的優點頗多,基本上和各類軟文或者非軟文的評測一樣,無論是大光圈、大底帶來的暗光表現,還是徠卡影調帶來的一鍵出片效果(調教得真的很棒!),以及視頻拍攝上的種種優化,只要是用過這款手機的人基本都會認同。

所以,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可能會主要集中在手機的部分小缺點上。這並非意味着它不是一款出色的手機,但這款手機過於專注於特定的用途,以至於它並不適合所有人,或者說甚至不適合大多數人。如果你是它的目標用戶,那麼這些缺點多多少少都是可以忍受的;但如果你不是它的目標用戶,那麼這些缺點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成爲在使用體驗上壓倒你的最後一棵稻草。

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小米 12 Pro 和 14 Ultra 的對比,傳承下來的仿皮材質——使用 iPhone 拍攝

在小米 14 系列中做出選擇

首先要提的是,選擇小米系列而不是同樣專注於影像旗艦的 OPPO / vivo,肯定是有我多年都在使用小米的原因所在——遷移數據畢竟是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前幾年經歷了把數據和應用遷移到 iPhone 又遷移回來,我依舊還在使用小米手機,自然也是因爲它的產品定位和我足夠契合:不一定有特別的亮點,但一定是短板足夠長的水桶。

所以這裡我們不會聊品牌之間的選擇,而是更主要聊一下我爲什麼在小米的三臺新機中選擇了 14 Ultra,而非 14 或 14 Pro。

▍小米 14,小屏機的旗艦

首先說一下小米 14 這臺小屏機。在小屏機這個相對小衆的市場上,小米可謂殺出了一條血路。這次的小米 14 從各種配置和設計上,在保證了整體小巧的情況下,可以說和 14 Pro 不相上下,我甚至差一點就沒等到 14 Ultra 發佈,而是直接入手了這臺機器;當然最後還是忍住了。

我這次一起出行的朋友中,就有一位使用小米 14 作爲主力機的攝影愛好者。整體來看,雖然小米 14 的主攝沒有一英寸底,但是實際夜景表現也並沒有相差太多。而長焦段的 JN1 傳感器和 14 Ultra 長焦使用的 IMX858 更是並沒有可以明確體驗到的差別,我們這兩臺手機的長焦端成像效果至少在手機屏幕上看起來半斤八兩。

3.2x 長焦端的效果,不同型號的兩款傳感器在白天的亮度條件下並不會有明顯區別

小米 14(也包括 14 Pro)在旅行攝影上的唯一不足,可能就是缺少一個 100mm 以上焦段的長焦了。但其實如果只是發發朋友圈,75mm 左右焦段的 3x 長焦加上裁切,也足以應付絕大部分情況。

所以如果不是強烈需要將手機作爲相機的代替,那麼小米 14 將是我最推薦的日常機,沒有之一。

▍小米 14 Pro,大屏真的是優勢嗎

而說到小米 14 Pro,高情商的說法是,14 Pro 擁有和 14 幾乎一樣的配置和性能,是提供給非小屏愛好者的選擇。低情商的說法嘛,那就是 14 Pro 作爲一個大屏機,幾乎沒有什麼能和 14 拉開差距的配置。

甚至寫到這裡的時候,我都不知道這臺機器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優點。

反正我肯定是更心動小屏的,所以見仁見智吧。

▍小米 14 Ultra,差異化和泛用性

和 14 Pro 不同,14 Ultra 則是做出了足夠的差異化。一方面,幾顆鏡頭更大的光圈和主攝的一英寸大底,雖說絕大多數場景下的拍攝體驗上並不一定能帶來肉眼可見的提升,但至少從參數上給人一種「我拍的照片更好了」的感覺。另一方面,增加的 5x 長焦提供了旅行中常用的最長焦段視角和壓縮感,而稍微更廣一些的廣角端……我自己比較菜,是不怎麼知道如何使用廣角端的,但是廣角這東西確實每一毫米都有它的作用,所以應該有人可以無視這顆廣角令人髮指的畸變把它用好吧。

14 Ultra 相比 13 Ultra 的一個重要優化是修改了之前頭重腳輕的重心設計。我雖然沒有購買 13 Ultra,但是也去小米之家摸過不少次,只能說但凡還想日常把手機當一個手機來使用的話,就絕對不應該入手 13 Ultra。而 14 Ultra 的改動則令人欣喜:雖然攝像頭模組依舊巨大,但是現在手機整體的重心合理,甚至鏡頭下方能夠成爲一個很好的手指支撐點。

當然作爲一個純粹的手機,我認爲 14 Ultra 大鏡頭模組導致的問題依舊存在,例如整體重量依舊很重、容易摸髒鏡頭,橫握的時候非常難受等等。我也不會推薦購買這臺手機之後,把它純粹地當作一個手機使用。不過相比 13 Ultra,這一代現在至少已經是能用的程度了。

如果說還有什麼令我渾身難受的缺點,那或許就是這套鏡頭模組防抖系統的晃動問題。雖然心裡知道這是正常的,也知道實際使用上不會有問題,但這套防抖的晃動幅度還是讓人難以習慣,反正我是真的沒有見過第二臺防抖系統有這麼大晃動噪音的手機或者相機了。

說得誇張一點,如果你在自習室裡搖晃手機,我很懷疑旁邊的同學會因爲防抖系統產生的咔噠聲把你轟出去。

▍如何在三款手機中進行選擇

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爲在這三臺手機之間選擇,只需要遵循如下方案:

首先確認你是不是一個需要手機作爲相機在某些場景下替代的攝影愛好者,而非只想用手機記錄下生活中的某些畫面。如果你的目的是使用手機替代相機的話,那就可以考慮 14 Ultra;但如果不是,那麼我覺得購入 14 Ultra 的意義不大。

當你是一個小屏愛好者的時候,優先考慮 14。或者說,你都是小屏愛好者了,還有什麼理由不選擇 14 呢?

如果你不喜歡小屏,但也不會拿手機當相機重度使用的時候,可以考慮 14 Pro。

作爲相機補充的時候,小米 14 Ultra 或許是合適的選項

攝影手柄體驗

不得不說,這次的攝影手柄還是很吸引眼球的。可實際體驗下來,我覺得攝影手柄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用。

▍攝影手柄的最大優點

首先是優點,調節撥輪和撥杆真的很爽!我使用的配置是調節撥輪用來調節 EV,而調節撥杆則是配置成了分段調節鏡頭倍率。也就是說撥動撥杆的時候,焦段會在 0.5x、1x、2x、3.2x 和 5x 間調節,而非無級調節,這也符合我使用變焦鏡頭的習慣,大部分場景下只固定在若干個焦距上,如果要裁切的話後期回來再說。我個人比較推薦無論是相機還是手機,在入門階段都儘可能地這樣使用變焦鏡頭,以快速熟悉各個焦段的畫面範圍、壓縮感和距離感,爲過渡到定焦頭打好基礎。

但是仔細想想,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爲小米的相機軟件界面調整 EV 和焦距的操作並不舒適。特別是在這一代的徠卡調色下,正確調整 EV 是拍攝時的重中之重,而 EV 的調整竟然要手動在一個遠離快門的位置點擊 + 拖動,甚至如果要退出調整的話還需要第二次點擊!

▍快門按鈕不如點擊屏幕

手柄的快門按鈕,則是我使用下來體驗最差的功能。

鍵程長,觸發力度大,左手本來爲了避免擋住鏡頭就要虛握,而手柄本身的仿皮材質很滑,這一系列原因導致按快門的過程幾乎一定會導致相機向下移動一小段距離,偏離一開始的構圖。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使用手柄的時候,我幾乎還是會點擊屏幕來觸發快門。這可以說是這款手柄最糟糕的一個設計了。

手柄設計中的其它亮點

除了按鈕和撥杆以外,這款手柄的設計還是有一些其它亮點的。

首先這款手柄是搭配了一個專門的仿皮手機殼使用的,這款手機殼背後有一個鏤空的小洞,用來適配手柄鎖死的卡扣。而這個洞的位置,恰好可以露出手機背板上的小米 logo——相信所有第一次裝上這個手機殼的同學,看到這個小洞的時候都會會心一笑。

恰好可以露出手機 Logo 的小洞,也是手柄的卡扣位

另外,這款手機殼背後的攝像機模組周圍,有一個可以拆卸的金屬環。這個金屬環除了可以換成其它顏色(我購買的白色手機殼,自帶了銀色和金色的環),最主要的一個功能是可以更換成濾鏡轉接環,直接轉接相機濾鏡!雖然我一次也沒有用上過,但是這應該就屬於「我可以不用但你最好能有」的功能了吧。再退一步,就算真的不用,至少能換成金色金屬環也是炫耀感滿滿的。

▍一貫糟糕的品控

說完功能設計上的特點,就不得不聊一聊這款手柄的糟糕品控了。首批品控不行,也是很多小米供應鏈產品的通病。

我是和手機一起購入的手柄,所以拿到的應該也是最早的那一批次產品。結果在使用過程中,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品控問題。

首先是一個沒那麼多人提到的問題,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可拆卸金屬環在拆卸的時候非常緊。這款金屬環的拆裝方式有點類似於相機鏡頭:有一個解鎖按鈕,在按下的狀態可以旋轉金屬環將其拆下;而安裝的時候則是旋轉到按鈕位置就可以咔噠一聲卡死。

而我遇到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按鈕的固定裝置過緊了。當手機殼裝在手機上的時候,因爲本身和手機之間有一定的縫隙,所以即便用再大的力氣按這個按鈕,手機殼本身的變形也會導致沒有辦法按到底,從而根本沒辦法解鎖金屬環!而拆下手機殼之後,也需要用另一個手指頂着按鈕後面,同時用很大的力氣按住按鈕,才能擰下金屬環。

我也看到一些網上的評論提到他們的金屬環遇到了相反的品控問題,就是太鬆了導致沒有拆卸就會有一定的晃動。小米啊,你可長點心吧……

第二個問題就是很多評測中都提到的電池充電邏輯問題了:攝影手柄會優先給手機充電,這就導致手機電量不足 80% 的時候,攝影手柄會持續給手機充電直到自己的電量耗盡。而手柄並沒有預留另一塊電池給自己的正常功能,從而會發現出去拍了沒多一會兒,手柄就失靈了。

據說這個問題在新的固件中有所改善,前幾天固件剛剛推送了。而因爲後面的文章中會提到的一些原因,我沒能在這次的旅行中體驗到這個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只能等後續的機會了。

第三個問題則是斷連,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報過了,我也是萬萬沒想到 Type-C 口的連接竟然也有斷連問題。使用中需要通過重新插拔手柄解決,且似乎有少量機率需要多次插拔,不知道是不是我使用的姿勢問題。因爲手柄本身有一個卡扣(也不知道有卡扣怎麼還斷連?),每次插拔要解鎖再鎖上,還是蠻麻煩的。

第四個問題是最致命的問題,也是導致我這次旅行沒能帶上手柄的關鍵原因:在放置了一個禮拜沒使用之後,手柄直接充不進去電了!

我在即將出發的時候才發現了這個問題,不光是手柄本體無法充電,將手柄連接手機的時候,手柄和手機都沒有辦法進入充電狀態。

正因爲如此,我在臨出發前的那個晚上匆忙申請了小米的售後,並把手柄留在了家裡讓老婆幫我交給快遞員。因爲實在是太突然了,所以我甚至沒來得及找到全部配件(指包裝盒和另外的兩個金屬環),只留下了手機殼和手柄本體。

▍令人驚喜的售後維修

這個問題固然是令人煩惱的,但可能是小米也知道自己的手柄出了品控問題,所以維修的過程十分簡單明瞭:直接給我寄了一套新的手柄套裝回來。

我對這個維修結果還是很滿意的,唯一可惜的是:早知道就不把配套手機殼還回去了,這個手機殼單賣也要 200 塊錢呢。

這個新的手柄至少到現在爲止還沒有過斷連。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我暫時也沒有特別多的機會測試這個手柄的續航表現和穩定性,只能等待下次出門的機會了。

▍最佳的第三方配件

或許你已經看過 一些視頻 ,說小米 14 Ultra 的攝影套裝後蓋可以完美適配銀鷺八寶粥的蓋子。

我實際體驗了一下,不僅僅是銀鷺八寶粥,娃哈哈八寶粥的蓋子也能完美適配!而且銀鷺八寶粥的蓋子是黑色的,而娃哈哈恰好是白色的,完美地對應上了攝影套裝的兩種顏色。

而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得不說這個嚴絲合縫的程度遠遠比品控出現問題的金屬環好太多了,甚至到了我有一段時間每見到一個人都要把手機連着八寶粥蓋子交給他把玩一番的程度。

這纔是小米 14 Ultra 的最佳第三方配件啊!

完美適配的鏡頭蓋——使用相機拍攝

攝影體驗

聊完這些雜七雜八的,終於要開始聊攝影體驗了。

經過這一個多月的體驗,我現在使用這臺手機的方式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了:使用默認拍照模式,選擇合適的焦段,構圖,略微調整 EV,偶爾根據情況選擇焦點,拍照。

▍過於複雜的專業模式和不夠複雜的默認模式

因爲 JPEG 的後期空間確實不大,所以我一開始也嘗試過使用專業模式拍攝,並儲存 UltraRAW 圖片。但是用過幾次之後,我發現即使有攝影手柄,手機上實際可以使用的撥輪和撥杆數量還是太少了。而對於每個參數都需要精細調整的專業模式(基本等同於相機的 M 模式),在手機上操作的複雜度實在太高。

另外,我爲了嘗試 UltraRAW 也曾經把一張照片放到 Lightroom 裡做了後期,結果發現自己後期的效果和當時直拍的徠卡影調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說是我現在的後期技術還不錯,和徠卡影調的效果不相上下;反過來也可以說徠卡影調和我的思路很一致,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

所以後來我也開始放棄抵抗,直接使用默認模式拍照,除了 EV 以外基本什麼都不調整,結果反而拍得更舒服了。有很多沒有思考時間的抓拍場景都能拍下不錯的照片,同時也能將更多的精力專注在如何構圖上。同時,專業模式沒有辦法自動附加水印,可能也是我不想使用它的原因之一。

下面就是一張我在公交車上使用默認模式抓拍到的照片。

一張抓拍的照片,使用專業模式可能就會錯過這個場景

當然反過來說,只需要調整 EV,也就意味着 EV 調整纔是拍攝中的重中之重。你要根據照片希望體現的影調和照片中的高光與暗部表現,來決定提升或降低幾檔 EV。但畢竟需要調整地只有一個參數,所以已經是很容易上手的了。

此外,我還是希望小米可以在後續的固件迭代中,將直方圖和斑馬紋下放到默認模式。畢竟在手機屏幕上頂着大太陽看過曝和曝光不足的地方,有時候還是過於困難了一些。

▍徠卡影調的暗部問題

徠卡影調的調色方案,在我看來是在拉高對比度,壓低高光且壓低大部分顏色飽和度的同時,保留了紅橙色調的飽和度。

這自然不是完美的,比如在一些光比很大的場景中,暗部經常會過黑。雖然導入到電腦上放大後發現真正黑成一坨的情況並不多見,但在手機屏幕上有的時候看起來還是很難受的。此外,有一些場景下高光部分恰好是紅色的話,會導致對比度進一步拉大,從而暗部可能真的會過暗。

當然,如果是大逆光的話,也一樣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過本來逆光拍攝又想保留暗部就是不太正確的做法,更多情況下使用相機拍攝也一樣要堆棧,放到手機上主體面積比較小的話很難觸發 HDR,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一個紅色高光導致暗部過暗的例子可以見下面這張照片。

紅色高光導致暗部過暗,部分人物的細節已經丟失

▍主攝不如長焦?畸變和光圈的分析

在這兩週的拍攝過程之中,我還可以發現一個趨勢:1x 主攝使用越來越少,3.2x 長焦使用越來越多。主攝裁切的 2x 和 5x 的長焦通常會作爲補充,而 0.5x 的廣角幾乎沒有使用過。

這個焦段的使用結果自然有我自己拍攝習慣的問題,比如我用 24-70 的鏡頭時大部分時間也是鎖在 70mm 端的,偶爾用一用 35mm,24mm 也不太常用。但是在使用上,我覺得這次 1 英寸大底的主攝和 0.5x 廣角鏡頭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首先,即使是主攝鏡頭,畸變也過於嚴重。而 0.5x 廣角鏡頭的畸變更是慘不忍睹,我甚至找了半天都沒能找到一個樣張。我不確定是不是受限於硬件大小,所有手機的廣角頭都是這樣,但實際上這確實讓它的可用性大打折扣。

其次,因爲這次 3.2x 鏡頭的光圈給得足夠大,IMX858 的性能也足夠好,或許還有這次整體影調偏低調的緣故,這一切都導致夜景的拍攝中大底主攝不是必需品。很多時候只要光線沒有暗到一定程度,3.2x 鏡頭的拍攝效果一樣很好,例如下面的這張照片。

3.2x 鏡頭的暗光效果,在 400 的 ISO 下快門可以壓低到 1/120s

作爲一個對比,5x 鏡頭就遠沒有那麼優秀。例如下面這張照片的自動快門速度就來到了 1/8s,從而導致整張照片都拍糊了。如果 3.2x 鏡頭也是這個進光量,恐怕夜景就只能靠主攝了,這個長焦大光圈可能也是 14 Ultra 相比 14 爲數不多的顯著優勢吧。

5x 鏡頭的暗光效果明顯差很多,快門速度達到了 1/8s

▍過慢的快門速度

再回到上面這張照片。仔細看一下水印中的參數就會發現,這張照片暴露了小米 14 Ultra 反覆出現的一個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高感的效果實在不好,當感光度來到 1000 左右的時候,手機的算法寧可拉長曝光時間,也不願意再提高一些感光度。

有過一定經驗的拍攝者都知道,在手持的情況下,與其爲了減少噪點降低 ISO 延長快門速度,還不如降低快門速度到安全範圍內,然後拉高 ISO。畢竟無論什麼時候,拍到都比拍好更重要,而一張糊了的圖片是完全不能用的,也就等同於沒有拍到。

如果以後有機會,我可能會開專業模式嘗試一下暗光下高感的效果,看看這只是相機參數策略的失誤,還是真的有其必然原因。

其它細節使用體驗

除了上述攝影方面的體驗之外,我也嘗試記錄了這段時間的一些其它使用體驗。

其中某些衆所周知的問題,例如防抖系統的晃動噪聲問題已經在上文中提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摔!狠狠地摔!

手機在旅行中總是免不了一些磕磕碰碰。無論是因爲放進口袋的時候放歪了,還是擡手的時候碰到了旁邊的人,總之我的手機在這兩週的旅程中從差不多胸部到腰部的高度跌落了三四次。

不過就像大部分跌落測試中展現的那樣(而且我的手機並不是裸奔,還有手機殼和原廠膜的保護),無論是屏幕還是鏡頭,在這幾次跌落中都沒有任何的損傷。想起當時被我隨隨便便摔碎屏幕的小米 10 系列,只能說曲面屏除了帥以外沒有任何優勢,微曲纔是正解啊!

可惜的是,這幾次跌落導致我的原廠屏幕膜有一些挫傷和氣泡,同時原廠的透明手機殼也產生了一點裂紋。這幾天可能就要換新的貼膜和手機殼了,但是我並沒有接到廣告 :P

被摔壞的手機殼,順便展示這次長焦鏡頭的微距和虛化效果

▍品控,又是品控

除了手柄之外,手機上我也遇到了一點疑似品控問題的小問題。

這次小米 14 Ultra 的音量和電源按鍵手感是相當不錯的,按下的時候有非常明顯「咔噠」的段落感。

但是在我來到日本的第二天,我的電源按鈕按下時突然變成了很肉的手感,這時我甚至還沒有摔過這臺手機。

上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在飛智的黑武士 3 手柄上,這款手柄的 START 按鍵也出現了失去段落感的問題。我懷疑可能是內部的硅膠從某個特殊的角度卡住了,但是也並不知道怎麼解決。

幸運的是,在即將離開日本的時候,這臺手機的電源按鈕突然自己恢復正常了。雖然後續還是會非常偶然地出現一些奇怪的手感變化,比如能感覺到按下的時候有一個左右的位移,不過也算是基本可用了。不然這種小問題,真是讓人覺得送修不值得,不修噁心人,令人進退不得。

▍照片後期編輯的問題

因爲我現在的拍照基本都是使用普通模式的 JPEG 直出,所以導入到 Lightroom 做後期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了。同時小米的相冊 app 也提供了足夠好的編輯功能,基本上可以滿足絕大部分後期編輯的需求。

只不過在使用的過程中,我還是遇到了一些軟件交互設計上不太舒服的地方。

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對於一張照片,在進行了一次編輯後,會以編輯時間作爲文件名保存一個新文件。雖然相冊中似乎是按照拍攝時間排序的,所以依舊會看到編輯後的照片和拍攝時的照片排列在一起,但拷貝到 NAS 或者電腦硬盤之後,就很難根據文件名區分哪張照片是由哪張照片編輯得到的了。而且編輯後的照片並不會有特殊的文件名,看起來就像直接拍攝的照片一樣,這真的很詭異。

其次也是一個編輯後保存的問題。通常在編輯一張直接拍攝的帶水印的照片時,小米的相冊 app 會自動移除水印部分,把照片本身展示在界面中編輯,並在編輯後根據設置重新加上水印。可此時如果希望再次編輯這張帶水印的編輯後的照片,就會發現水印也成爲了照片的一部分被編輯,所有裁剪、調整亮度、調整顏色的功能,也都會作用在水印上。此時,就只能手動裁剪掉水印部分,或者重新編輯原始照片來解決,但無論哪種方法都很麻煩。

例如下面這張圖,左側是編輯一張原始圖片時裁切旋轉的操作界面,而右側是先提高了原圖的對比度之後保存一次,在編輯這張保存後的圖片時裁切旋轉的界面。無論是編輯前還是編輯後的圖片,本身都是添加了水印的。但是編輯前的圖片在裁切旋轉界面中就能夠自動移除水印部分,而編輯後的圖片則會帶着水印一起被裁切。

初次編輯和二次編輯的區別,感謝好友的狗子友情出鏡

再接下來還是一個水印相關的問題。簡單來說,拍攝時生成的水印與二次編輯後的水印,字體和間距是不完全一致的。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問題……

最後,我還比較偶然地遇到了幾次定位不準確的問題。我在京都、神戶等地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中,竟然混入了幾張定位是東京的照片——然而我的這次旅行目的地是日本關西,根本就沒有去過東京。

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看似都不那麼關鍵,我也不確定小米什麼時候能在系統更新中修復它們。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問題真的能被解決吧。

其它雜七雜八的體驗

除了上述攝影相關的體驗以外,還有一些不知道該歸到什麼類別中,和攝影沒有直接關係的體驗,就統一寫到文章的最後吧。

▍無線充電支架

我是在小米之家線下購買這臺手機的,所以拿到了一張幾百元的優惠券,可以用於購買店內任何小米產品。

思考了一下之後,我決定購買了和手機同時上市的新款無線快充支架。

不得不說,這款支架還是給了我一些驚喜的。我一直以來都有在電腦上使用 Beancount 記賬的習慣,之前我都是用 MIUI+ 投屏到電腦上對賬的。但是偶爾的高延遲加上很多場景無法呼出輸入法,以及一些需要指紋識別和禁止投屏的場景(財務相關的軟件尤其多),還是會帶來很多不便,讓我不得不頻繁抓起手機。

但是有了這款支架以後,配合新系統的眼部追蹤功能,幾乎可以在我記賬的過程中全程維持只要我看向手機,手機屏幕就會自動點亮。同時,支架的角度也很適合不取下的情況下輸入一些簡單的文字,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點擊和翻頁操作。

不過考慮到場景受限,以及這款無線充電支架本身的價格,我並不推薦任何人在沒有需求和沒有優惠的情況下購買它。

手邊的充電支架和屏幕上顯示的 MIUI+,請忽略略顯凌亂的桌面

▍MIUI+

前面既然提到了 MIUI+,也順便提一下小米 14 Ultra 在 MIUI+ 上的體驗。

小米遲遲不肯將 MIUI+ 開放給小米筆記本外的 PC 系統,一直是受人詬病的一個問題。好在還是有一些方法搞到 MIUI+ 安裝包的,所以我也一直用着它的投屏功能。

但是從 12 Pro 更換爲 14 Ultra 之後,之前的 MIUI+ 突然就不能使用了,連接時手機上會提示「當前電腦應用版本過低」。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我去日本旅遊,我也是對它毫無辦法。

好在旅遊回來之後,我打開電腦就發現 MIUI+ 應用內推送了新版本更新。升級了新版本之後,雖然掃碼連接的時候還是會有上述報錯,但手機上是可以成功彈出連接提示的,且確認連接之後所有的功能都能夠正常使用。

唯一還存在的問題是,如果從電腦端 MIUI+ 上選擇在線的手機主動連接,手機上無法正常彈出提示。也就是說,每次連接都需要使用手機重新掃描電腦上的二維碼纔可以。但是這都是小問題了,能用比什麼都好。

希望有朝一日,小米可以把這個好用的多端互聯功能公開出來,下放到所有品牌的 Windows PC 上吧。

https://sspai.com/post/88067?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sqybi

責編:克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