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中心林立 醫改團體轟就醫變貴

醫學中心越來越多,醫療改革團體痛批會使小醫院消失,民衆就醫費因此將變貴。(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評鑑結果將於1月中旬出爐,醫界評估,屆時全臺醫學中心將至少增加1至3家,總數從原本19家暴增到20至22家。醫療團體痛批,臺灣無論是醫學中心數或病牀數,都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還多,不斷增設將導致「軍備」不夠好的小醫院難以抗衡,恐只能倒閉消失。醫學中心就醫費用高,又集中北部,不僅增加民衆就醫難度,醫療支出負擔也跟着加重。

「臺灣有需要這麼多家醫學中心?」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根據醫院評鑑醫學中心設立規定,每200萬人口需要1家醫學中心來計算,臺灣只需12家,現在卻有19家,「不要說要不要討論打開天花板,我們根本已遠遠超過需求。」

林雅惠進一步指出,全臺病牀換算下來,平均每萬人口有66.3牀,比OECD國家50牀還多,也比全世界中位數僅20牀還高,無論是醫學中心或是病牀數,臺灣都不缺。

林雅惠說,醫學中心越來越多的結果,會導致醫療產業「大者恆大」,「托拉斯化」情況將加劇,「軍備」原本就難以抗衡的小醫院,恐怕越來越難生存,甚至消失,這樣的結果受害的是民衆,造成民衆就醫要往醫學中心去,而不是自家附近的醫院,且還要付更高昂的就醫費用。

以健保急診民衆應自行負擔費用比較,醫學中心負擔費用約750元,區域醫院約400元,地區醫院和基層醫療單位約150元。即使是一般門診,加上藥品部分負擔,以臺大爲例,看1次病就要1張千元鈔票。

另外,醫學中心過度集中北部,而非各縣市都有,許多「非市非山」的「都市偏鄉」也可算是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林雅惠指出,醫學中心集中北部,導致醫療資源嚴重傾斜,呼籲醫院評鑑的標準有必要重新審視,是否是根據人口數來設立,或改以區域平衡爲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