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科技時代 港務公司力推港口智慧轉型

臺灣港務公司重視港羣智慧轉型,透過科技化作業及管理,增加碼頭運轉效率。(陳祐誠攝)

因應資通訊、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臺灣港務公司2018年提出「臺灣港羣智慧轉型計劃」,擘劃我國智慧港口發展藍圖,2020年再聚焦港口環境、船舶靠泊、貨物裝卸、聯外交通、環境監控等項目,結合新興科技應用,加速驅動港口智慧轉型。

港務公司指出,臺灣港羣智慧轉型計劃以航港產業及港埠活動爲核心,透過創新智慧科技來提升港口效能,內容涵蓋海側、陸側2大構面及各項具體行動方案,推動至今已展現初步的成果與效益,包括「船舶操航輔助系統」、「港灣智慧調度整合系統」、「物聯網海氣象即時系統」、「智慧監控管理系統」等,皆於2020年陸續完成港羣或示範港口的智慧化建置與升級。

興建中的高雄港第7貨櫃中心,規劃配置先進的前、後線自動化機具設備,提升裝卸作業效率。如在船邊貨櫃裝卸作業,橋式起重機將導入遠程操控作業模式,操作員不需要在數10公尺高的天車上長時間作業,而是待在大樓控制室遠端操作,大幅降低作業人力,還提高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在後線櫃場,採用自動化門型起重機(ARMG)無人作業模式,操作人員只需要在控制室內監控。自動碼頭機具透過智慧化碼頭作業系統(Terminal Operation System,TOS)串聯,即可將第7貨櫃中心打造成高效率、高安全性及高服務水準智慧貨櫃碼頭。

港務公司表示,高明貨櫃碼頭公司營運的第6貨櫃中心,就很早引入智慧化系統,例如每輛貨櫃車進場前,先在大門由電腦辨識車牌、貨櫃資訊等,並覈實駕駛身分,約90秒內可以完成,大幅減少傳統人力查驗時間,再將車輛導引至指定位置,接着透過半自動、半人工的門式機夾取貨櫃,平均90秒可讓車輛領到貨櫃,整套流程僅約5分鐘,自動化效率提升港口競爭力。

港務公司說,近年除升級港埠軟硬體設施外,也調整碼頭區位提高服務效能,並透過獎勵誘因爭取航班前來臺灣港口作業。爲迎合市場船舶陸續下水,而最近大船的新造訂單也將於2、3年內交付,高雄港第7貨櫃中心正趕工中,預計在2022年中交付長榮海運營運,可服務大型船舶靠泊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