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如是—傷痕美學》以創作演繹藝術家如何跨越生命創痛

柴燒陶藝家田承泰(右三)曾歷經至親傷亡之痛,即便旁人認爲已經非常完美的作品,他還是經常再度回窯,企圖追求極致又不可預期的驚豔,使其作品蘊含沉潛敦厚的生命特質。(黃子明攝)

以色列藝術家雅翁.鮑伯的砲彈鋼雕作品充滿人道關懷精神。(黃子明攝)

以色列藝術家雅翁.鮑伯的砲彈鋼雕作品充滿人道關懷精神。(黃子明攝)

柴燒陶藝家田承泰(前)曾歷經至親傷亡之痛,即便旁人認爲已經非常完美的作品,他還是經常再度回窯,企圖追求極致又不可預期的驚豔,使其作品蘊含沉潛敦厚的生命特質。(黃子明攝)

柴燒陶藝家田承泰(左)曾歷經至親傷亡之痛,即便旁人認爲已經非常完美的作品,他還是經常再度回窯,企圖追求極致又不可預期的驚豔,使其作品蘊含沉潛敦厚的生命特質。(田承泰提供)

鋦瓷金繕藝術家陳高登修復有情感連結的相關器物,賦予瑕疵品新生命,幫助許多人彌補缺憾。(黃子明攝)

鋦瓷金繕藝術家陳高登將這項古早街頭巷弄挑擔走喊的民間技藝,昇華爲藝術創作的修爲。(黃子明攝)

攝影家全會華展出以負像形式創作的《藍色狂想曲》系列作品,探究藝術與生命本質。(黃子明攝)

攝影家全會華藉此次展覽,宣佈將捐出40年收藏的4000多本攝影藝術相關書籍,希望爲臺灣成立攝影專業圖書館。(黃子明攝)

留法藝術家張仲良、孫維瑄在藝術創作上攜手同行。(黃子明攝)

留法藝術家張仲良身爲人夫兼創作夥伴,畫罹癌妻子孫維瑄肖像爲她加油打氣。(黃子明攝)

留法藝術家、策展人孫維瑄以抽象意念抒發心情來創作,鼓勵自己和癌友。(黃子明攝)

留法藝術家張仲良、孫維瑄在藝術創作上攜手同行,兩人也一起受洗成爲基督徒。(黃子明攝)

以探究生命經驗爲創作核心的「傷痕美學」主題展覽正式登場,由罹癌留法藝術家孫維瑄策畫的《如是—傷痕美學》展覽,邀集國內外跨領域藝術家,分別以陶藝、鋦瓷金繕、繪畫、攝影、砲彈鋼雕爲媒材,共同演繹藝術家如何跨越生命創痛,每位創作者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所謂「傷痕美學」是指創作者透過繪畫、雕塑、文學、音樂、戲劇等各種形式作品,展現發揮本質、了悟無常、詠歎悽美、包容缺憾等特質,並從中修復超脫的藝術感悟;策展人孫維瑄在2015年從法國返臺,在一次常規檢查中發現罹癌,且因年輕缺乏生病意識,病情已然接近癌末,受此打擊而一度內心充滿怨懟忿恨等負面情緒,後來歷經心理諮商、親友支持、宗教撫慰等外部協助而逐漸轉念,決心透過自身所學藝術與法式療愈的生活經驗,幫助自己與癌友走出創傷,也因此催生《如是—傷痕美學》展覽。

孫維瑄邀集曾遭受本身與至親傷亡之痛的柴燒陶藝家田承泰、同爲癌友的攝影家全會華、本身爲身障者的鋦瓷金繕藝術家陳高登、自己的丈夫兼藝術創作夥伴旅法藝術家張仲良,以及將砲彈鋼材化爲和平溫柔玫瑰(Rockets into Roses)的以色列藝術家雅翁.鮑伯(Yaron Bob),另有全會華推薦探討生命議題的美國攝影師威特金(Joel-Peter Witkin)、日本女性攝影師金道子(Joel-Peter Witkin)作品參展。

國內參展柴燒陶藝家田承泰曾因車禍失去妻子,自己與兩名孩子都身受重傷,近年又遭逢愛女歷經病痛,讓他對生命無常有深刻體悟,並轉化爲在柴燒創作上敢於挑戰、不在乎成敗的意志力,即便旁人認爲已經非常完美的作品,他還是經常再度回窯,企圖追求極致又不可預期的驚豔,使其作品蘊含沉潛敦厚的生命特質。

來自馬來西亞,在臺深耕攝影藝術近四十年的罹癌攝影家全會華,創作、策展、收藏、辦藝廊,一舉一動都成爲引領檯灣攝影發展的重要指標,他40年來收藏4000本攝影藝術相關書籍,其中更有許多絕版和重要的出版,深覺臺灣給了他很多,因此希望把自己的藏書留在臺灣,成立專業攝影圖書館,他也藉着這次展覽呼籲有志之士合力推動,期待在自己有限生命之年可以達成願望。

鋦瓷金繕藝術家陳高登雖然兒時因病行動不便,甚至在成長過程不願面對自身生命傷痕,對許多棄之爲快的瑕疵品,他卻因此內心潛藏修復動能,並深入學習各項鋦瓷金繕工藝,精湛的技藝,如今讓他受到不少陶藝家及民衆信賴,委託修復有情感連結的相關器物,賦予瑕疵品新生命,幫助許多人彌補缺憾,同時坦然接受上天給予生命缺憾的禮物,而他也將這項古早街頭巷弄挑擔走喊的民間技藝,昇華爲藝術創作的修爲,並懷抱感恩之心樂於傳承分享。

留法藝術家張仲良身爲人夫兼創作夥伴,面對妻子孫維瑄罹癌,曾經陷入健康優先或實踐夢想的兩難抉擇,他最後決定在生活與創作上給予支持協助,也從中得到創作養分,在這次展覽展出取悅撫慰意圖的花卉系列,並將「傷痕美學」意涵融入建築地景等其他畫作,婉轉又具體表達對妻子感情與藝術熱情的迴應。

以色列藝術家雅翁.鮑伯住在衝突不斷的加薩走廊地區,本身歷經兩次砲彈近距離攻擊的心理創傷,他選擇將這些製造死亡的砲彈鋼材,轉化爲象徵和平的玫瑰花等創作,化冰冷剛硬爲繞指柔,傳達和平反戰理念,作品充滿濃厚人道關懷特質,對照當今世界各地衝突戰亂引發的人道危機,更具有啓發性。

這次展覽場址選在老屋新生的大稻埕「新芳春茶行」,與展題「傷痕美學」的精神不謀而合,讓觀者除了可以觀賞不完美生命的作品,也能感受到策展意圖與空間互動的氛圍,創造國內少見創作本體內涵精神與展出場域完美結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