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公司盈利、外資增持近千家公司,滬市主板2023年有這些亮點

滬市主板2023年度和2024年一季度業績以及投資端等方面的數據出爐。

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45萬億元,同比增長0.7%,實現淨利潤4.22萬億元,同比微降1.2%,實現扣非後淨利潤4.03萬億元,同比增長0.8%。

再看2024年一季度,滬市主板合計實現營收11.91萬億元,淨利潤1.16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1.1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9%、3.8%、2.5%。房地產、化工等行業延續下行趨勢,鋼鐵、建築裝飾行業由增轉降;航空運輸業同比實現扭虧,汽車製造業淨利潤同比增長55%,機械設備業增長9%。

投資端,藍籌股估值改善,上證50、180、380三大指數成分股公司整體市盈率倍數較2023年初增加1.4,股價累計漲幅均值跑贏大盤4.6個百分點。外資增持近千家公司,當前滬市主板以滬股通、QFII、RQFII爲代表的外資持倉規模達1.59萬億元。

2023年逾八成公司盈利,新興產業漸成氣候

2023年度,滬市主板有1422家公司實現盈利,佔比超過八成,其中740家公司實現業績增長,166家公司淨利潤增幅超50%。另一方面,整體虧損面大幅收窄,虧損金額同比下降近五成,減虧、扭虧公司共計222家。

其中,實體類上市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1.88萬億元、淨利潤1.94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1.77萬億元,同比分別變動0.9%、-0.7%、1.3%。流動性方面,全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4.1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5%,覆蓋2.1倍利潤規模;負債率方面,年末資產負債率59.36%,較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

2023年,滬市主板央國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75萬億元,同比增長0.6%,實現淨利潤3.8萬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央企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48萬億元,淨利潤1.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3.8%。

民營企業各項經營指標有所修復。2023年,滬市主板民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9%,優於市場整體0.3個百分點。2023年披露海外業務收入的公司中,民企佔比近三分之二,其海外業務創收、創利分別達1.62萬億元、0.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和10%。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8439億元,同比增長9%,現金流與淨利潤比值增加0.3個百分點。存貨週轉率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較年初下降1.4個百分點,降幅高於實體整體約1.2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航空機場業全部公司業績同比改善,較上年同期淨減虧1318億元。旅遊景區、餐飲酒店業分別實現淨利潤11億元、22億元,在扭虧的同時盈利規模已達到或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影視院線行業扭虧爲盈,全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86%。商貿零售業全年實現淨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5%。

食品飲料業全年實現淨利潤1336億元,同比增長21%。家用電器業實現淨利潤277億元,同比增長7%。汽車行業實現淨利潤576億元,同比增長25%。鐘錶珠寶、文娛用品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2%、11%。

拉長時間段看,2018年至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五年複合增速分別爲7%、6%;營收中位數從23.35億元上移至35.36億元;淨利潤中位數從1.67億元上移至1.89億元。

近十年來,滬市主板一批新興製造、現代服務公司數量呈現階躍式增長。機械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125家;醫藥生物行業由62家增至109家;汽車行業由42家增至114家,電力設備行業由45家增至87家;電子行業由26家增至71家;通信行業由14家增至29家。相關行業公司收入、利潤、市值佔滬市主板實體企業的比重分別大幅提升5個、10個、10個百分點。

同時,傳統行業公司也運用新技術實施改造提升,向“新”發展。交通運輸、鋼鐵、公用事業等行業近三年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分別爲20%、13%、21%,建築裝飾、石油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平均研發投入超5億元。

數據顯示,滬市主板2023年合計研發支出近9000億元,同比增長5%,連續3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138家公司研發支出超十億元,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百億元,108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航空裝備、電力、通信服務等行業研發支出增速超30%,軟件開發、化學制藥等行業研發強度超10%。

藍籌股估值改善,外資增持近千家公司

近年來,滬市主板公司努力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ESG信息披露逐漸從引導走向自覺。2023年共計952家公司披露ESG、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專項報告,佔比增長至56%。

與此同時,ESG市場關注度不斷提高,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發佈ESG等可持續發展指數138條,其中股票指數104條,債券指數31條,多資產指數3條,86只基金產品跟蹤,規模合計1050億元。

投資端,2023年,滬市主板公司現金分紅規模再創新高,共有1290家公司宣告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合計1.70萬億元,平均分紅比例爲40.22%,股息率達3.74%。其中,1028家公司連續三年實施分紅,近1100家公司分紅比例在30%以上,25家公司分紅金額超百億元,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分紅金額超千億元,121家公司股息率超5%。

回購、增持熱度不減,年內187家公司發佈回購計劃,累計完成回購金額200億元;182家上市公司股東出手增持,同比增加53家,年內增持金額達202億元。

從上市公司估值來看,2023年以來,滬市主板大盤藍籌公司估值有所改善。上證50、180、380三大指數成分股公司整體市盈率倍數較2023年初增加1.4,股價累計漲幅均值跑贏大盤4.6個百分點。市值千億以上和500億以上公司整體市盈率倍數較2023年初分別增加1.6和1.3,股價累計漲幅均值分別跑贏大盤21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央企整體市盈率倍數較2023年初增加2,2023年至今股價累計漲幅均值跑贏大盤約8個百分點。

此外,增量資金藉助ETF配置優質藍籌股,成爲一大特點。2023年滬市ETF淨流入4301億元,其中寬基ETF,包括上證50、滬深300ETF等淨流入1815億元。

科技創新型藍籌公司有着更高估值水平和流動性。滬市主板研發強度超5%、10%的公司平均市盈率分別爲42.5倍、75.6倍,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且較2023年初增長;滬市主板研發強度超5%、10%的公司平均市淨率分別爲2.4倍、2.94倍,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流動性方面,年成交額分別爲17.04萬億元、6.79萬億元,同比增加1.49萬億元、1.29萬億元,佔比提升約5個百分點、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境外資本延續對境內市場高關注度。一方面,2023年至今滬市主板滬股通淨買入額超600億元。另一方面,當前滬市主板以滬股通、QFII、RQFII爲代表的外資持倉規模達1.59萬億元,912家公司獲外資增持。

2024年以來滬主板8家公司鎖定退市

2023年,滬市主板持續鞏固常態化退市機制,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嚴厲打擊違規規避退市或退市風險警示情形。

新“國九條”頒佈後,會計師事務所責任進一步壓實,對於上市公司財務失真、內控失效等問題的發現能力有所增強。2023年年報中,41家公司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較上年增加12家;23家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較上年增加9家。

其中,3家公司因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在年報披露後鎖定終止上市;12家公司因內控否定意見或被出具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而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獨立董事制度改革落地,縷清獨董職責地位,以確保其在公司治理中發揮“參與決策、監督制衡、專業諮詢”的作用。2023年年報中,滬市主板9家上市公司的15位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投出棄權或反對票,對年報披露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出異議,揭示公司風險,進一步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完善。

2024年年初以來,滬市主板共8家公司鎖定終止上市,其中3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1家公司涉及重大違法退市,4家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

此外,21家公司年報披露後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