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寶寶也少了!去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瑞卻達3224人

新生兒人數節節下降,已經成爲國安問題。(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去年新生兒跌破20萬人,每月平均只有1萬5千人的出生率,是近10年來的倒數第二,直逼金融風暴後的低出生率;各縣市政府補助私立幼兒園教育津貼,卻被教團罵「買票」,編列6億元的育兒百寶箱也仍躺在研議階段,估計這波低生育率還不是最低點,20年內可能跌破15萬人,「年金長照都會垮掉。」

2008、2009年金融風暴後,影響2010年的生育率僅有16萬人,往後才慢慢回覆到20萬人左右,平均每個月1.7萬人出生,但2017年的每月出生率,卻只有1.5萬人左右、跌破20萬人;但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65歲以上有321萬8881人,佔人口13.66%,比2016年同期增加16萬3949人,直逼新生兒人口,而百歲人瑞更有3224人,創下歷年新高。

全教整理六都的私幼補助,認爲「根本是買票」。(圖/翻攝全教總官網

每年10月、11月一直到隔年的1、2月,因爲過完鬼月、又有新年新氣象,都會有一波「生寶寶」的喜氣,但今年元旦相對冷清衛福部雖然在去年成立少子辦公室,六都又喊出「生育補貼、私幼補助」等福利,但各大婦產科都不看好;育兒專家王宏哲也在臉書上痛批,現在托育環境差、幼教老師辛苦,幼兒園形成貧富差距,「不改善培養人素質的環境,誰要生?誰要生?」

以全教總爲首的教育團體,就公開表示「幼教在教育經費中是比例最少的部分,各縣市還用發錢的方式炒短線,根本是爲了選舉」;生小孩所需要的花費、生活品質,本來就不是區區幾萬塊能搪塞的,「發錢只是補助到那些本來就想生小孩的人、讓他們負擔沒那麼重,但不敢生的還是不敢生,因爲錢根本不夠用。」

▲最後補助到的,是原本計劃孩子的人。(圖/記者姜國輝攝)

另外,臺灣雖然有育嬰假的配置,但育嬰假最多2年、期間沒有薪水,對照現在這麼多雙薪家庭景況,要爸爸媽媽「請假不賺錢」,負擔真的很大;就算願意請假,也容易被主管同事認爲是「麻煩人」,許多人因此只能咬牙苦撐、或是請保母,但保母系統無法家長查詢保母背景,對孩子來說非常沒有保障,近年保母虐童事件頻傳,也讓家長寧可不生,也不要「生來給人虐待」。

根據《聯合報》報導,彰化縣鴻基婦幼醫院長陳鴻基就表示,現在社會福利政策只做一半,「應參考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至少學齡前的托兒和教育費用都應由國家負擔」。而根據內政部調查婚姻跟生育率有正相關,現在年輕人連婚都不敢結,更不用說生孩子了,而結婚並不是補助就能「鼓勵」的事情,政府應該要再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