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制難落實 臺積電赴美面臨文化衝突

臺積電赴美設廠,引發臺灣與美國員工是否文化衝突的議論。圖爲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12吋晶圓廠Fab 21廠,2022年舉行上樑慶祝典禮。(摘自臺積電LinkedIn)

臺積電前往美國設廠,引起內部愈來愈大的質疑聲浪。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引述臺積電員工的意見表示,他們擔心亞利桑那廠的美臺員工融合問題,一些人還說,因可能存在文化衝突,他們對移居美國猶豫不決。前立委郭正亮則表示,美國高階人才與臺積電公司文化落差極大,很少會像臺灣人一樣,唸到博士還去當工程師加班。臺積電對此表示,將強化內部培訓,促進全球人才共融。

報導指出,一些臺積電工程師表示,臺灣工程師工時長,週末輪班,開玩笑說是「賣肝」工作,美國人可能不願意這樣。去年離開臺積電的工程師韋恩.邱表示,曾考慮過加入臺積電海外擴張計劃,但意識到有可能替美國員工善後,便沒興趣。

「晶圓製造最困難的不是技術。」他說,最難的是人事管理,但美國人最難管理。培訓美國工程師的臺積電員工說,很難讓他們做到標準化,臺灣人會照做,但美國員工會質疑是否有更好方法。

亞利桑那臺積電的工程師說,一些美國人在分配多項任務時表現不佳,有時會拒絕接受,而非更努力完成。有員工表示,臺灣員工認爲在鳳凰城工作的人將承擔比美國同事更大的責任。

郭正亮在節目《深喉嚨ONLINE》指出,晶片產業能做起來的國家基本都在儒家文化圈,如臺灣、日韓,主因是願意吃苦、加班,美國不具備這種文化特性,臺積電責任制沒辦法在美國落實。

他說,臺灣人被分到任務,就算到晚上11點也要做出來,美國人5點半一到就下班。過去明基電通併吞西門子,結果也是臺、德研發團隊對立。他還指出,臺積電可能成爲英特爾的人才庫,高階工程師3年合約一到,恐怕一堆人爲了綠卡跳槽到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