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發行與清盤離場並存 ETF賽場競爭白熱化

一邊是大量ETF扎堆發行,基金公司爭搶發行賽道;一邊是部分存量產品迷你化甚至黯然清盤。ETF賽場上,選手們正經歷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發行熱情持續高漲

在今年震盪行情下,基金公司發行ETF產品的熱情持續高漲。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今年以來新成立ETF的數量已達到91只,發行總份額超過600億份。而2020年全年,新成立的ETF數量爲100只,今年以來新成立ETF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九成。

僅5月12日,就有華夏易方達、博時、嘉實、大成和華安6家基金公司同時發行恆生科技指數ETF。這6只新發ETF大多配置了行業老將管理,多家公司設置了募集規模上限,並僅設置1天募集期。

相比於聲勢浩蕩的發行,6只恆生科技指數ETF的募集規模遠不及預期。5月20日,易方達恆生科技ETF發佈上市公告,首次募集的有效淨認購金額爲12億元,持有人戶數爲20520戶。其中,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份額爲5.73億份,占上市交易基金份額比例47.72%;個人投資者持有的份額爲6.28億份,占上市交易基金份額比例52.28%。同期發行的華夏恆生科技ETF首募規模14.56億元,持有人戶數爲41185戶。而大成恆生科技ETF首募規模僅3.93億元,認購戶數僅6242戶。

一邊是基金公司爭先佈局ETF細分賽道,新發基金不斷;另一邊是部分新發ETF募集遇冷,今年以來ETF平均發行規模不足7億元。

同時,不少ETF產品日交易量極小,不及0.1億元,越來越多的ETF因規模大幅縮水、持有人數量驟減而清盤。Wind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8只ETF清盤,今年以來已有7只ETF清盤。

競爭日趨激烈

“ETF產品越來越多,競爭激烈,更加考驗基金公司的實力。如果跟蹤指數的能力流動性等不及同類產品,投資者自然會用腳投票。在選擇產品時,投資者光選擇好的方向和賽道還不夠,還要關注產品規模、產品流動性和基金公司平臺。”北京某量化基金經理表示。

招商證券研究顯示,ETF的流動性對產品收益和跟蹤誤差有重要影響。而ETF要在流動性上佔優,就需要基金公司投入大量資源

“比如,做市商就是爲流動性做貢獻,尤其是在產品經營的早期。而這方面有些基金公司有明顯優勢,憑藉和券商的資源置換,可以把流動性提上去,規模也慢慢做起來了。”上述基金經理表示,與券商的合作非常重要。就這一點而言,大型基金公司在渠道方面能力強,更佔據優勢。他說:“像我們公司,機構客戶較多,散戶投資者很少,大的機構投資者雖然能帶來規模,卻帶不來流動性。”

這位基金經理直言:“在與外部機構合作方面,中小基金公司同樣處於弱勢。此前,我們和第三方指數編制公司溝通,想做某細分行業的ETF產品,但對方表示與某頭部基金公司是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