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善赴荷蘭取經 將引進「滯洪補註入滲」思維

雲林縣長張麗善(左二)目前正在荷蘭考察水利工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左三)陪同。(雲林縣府提供)

荷蘭的還地於河政策實例,讓河道還原開放、人與水共存。(雲林縣府提供)

雲林縣長張麗善到荷蘭考察水利工程取經「還地於河」經驗,既有防洪功能又能創造生態。近年極端氣候衝擊,荷蘭教授也表示,荷蘭過去缺水問題較未遭遇,2年來也開始有嚴重乾旱事件產生,對於水資源利用仍需繼續思考。

雲林縣府歐洲考察團赴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聽取簡報,並交流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策略、氣候變遷防洪措施、工程減碳、焚化再生粒料運用等議題。

張麗善表示,荷蘭與雲林都遭遇地層下陷,荷蘭防治地層下陷、回收水資源再利用的作法前瞻,值得雲林借鏡。

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教授陪同張麗善等人前往莎草森林國家公園,參觀滯洪入滲設施及考察「分區滯洪」的防洪機制。

荷蘭基礎建設及水資源管理部水利管理局防洪計劃負責人喬裡森分享荷蘭早期因應發生洪水的保護措施,包括整合防洪措施、韌性的空間規畫、有效風險管理、還地於河經驗。

李鴻源建議雲林可參考還地於河作法,荷蘭花數年與民衆溝通,進行國土規畫改造,把部分農業區作爲還地於河的滯洪入滲區域,既防洪也兼顧生態環境。

荷蘭人與水爭地歷史悠久但近20年來開始還地於河,讓河道還原開放、人與水共存。

張麗善表示,雲林治水的重要課題爲如何充分調蓄地面水源及適時涵養地下水,以減緩地層下陷,未來將引進「滯洪補註入滲」的思維,貫徹在河川治理及國土覆育的工作上。

臺夫特理工大學教授也提及,過去2年荷蘭也開始也有嚴重乾旱事件,是要進一步透過管制或刺激誘因以善用水資源,荷蘭仍是持續在思考中。

關於焚化爐再生粒料的運用,荷蘭專家均表示,2017年後因有環境污染疑慮,荷蘭停止使用,但爐渣仍用於路基回填,建議考量用於隔音牆等結構物。

張麗善表示,雲林嚴謹使用再生粒料以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並獲得中央政府肯定,目前仍持續提升效率跟量能,以獲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