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熱詞解讀: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數字產業集羣、量子算力

來源:環球時報

低空經濟

“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吳希明:“低空經濟”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低空經濟列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將其打造爲國民經濟的新質增長點。低空產業裝備涉及大量傳統行業與前沿技術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等特點,能創造大量高附加值就業崗位,顯著提升國民經濟發展質量。

我國低空經濟已初具規模。爲全面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應研究設立低空產業裝備發展國家重大專項,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出臺具有指導意義的行業級標準規範,促進低空產業裝備科技創新、裝備研製、服務保障和示範運營。將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城市建設規劃統籌考慮,高效推進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航空、航天、電子、通信等領域的企業佈局低空產業,加快構建“以我爲主”、不被國外“卡脖子”的低空經濟產供體系。加速推進低空經濟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打造示範項目。

空客直升機中國公司副總裁李明:作爲深度參與中國通航產業發展的一分子,空客公司深感責任與信心。中法雙方關於直升機的工業合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而空客一直是中國在航空領域最大的合作伙伴。近年來,以直升機爲代表的低空旋翼類飛行器產品發展迅速。空中客車直升機系列產品在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一直處於領軍地位,目前共有超過340架空客直升機翱翔於中國藍天,服務於94家客戶,爲多個領域提供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

面對“低空經濟”這一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我們將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繼續做中國通航產業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爲“低空經濟”與各領域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務。

人工智能+

“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2024年或將成爲中國在AI領域的“應用之年”,相信今年在許多企業的垂直領域,大模型將大有可爲。一場新工業革命已拉開序幕,大模型必須跟隨企業進入百行千業,與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產品功能相結合。

中美在AI上的差距主要在“確定技術方向”上。中國的優勢是學習能力很快,一旦技術方向確定了,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會很快,在一些垂直領域的大模型超過GPT4,是完全有可能的。GPT4作爲通用大模型,特點是“啥都懂,但不專”。短期內,如果我們能在某一個垂直領域,利用獨特的業務數據把大模型訓練得很好,再將大模型和應用端的很多業務工具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的AI大模型就不僅有腦子,還有獨特的知識、甚至手和腳了。

Statista全球統計數據庫大中華區研究專家丹尼爾·斯洛塔:在全球AI競爭中,中國走在前列。在AI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未能拔得頭籌。然而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中國迎頭趕上併成爲行業領導者。在幾乎每個經濟領域,都有企業關注到其無窮的潛力,將AI植入自己的業務流程中。中國企業已經快速適應了AI時代的挑戰。中國的人口基數決定其擁有大量優秀技術人員——這是建立開發AI所需的大型數據庫的先決條件。當前,中國政府已將發展AI產業作爲國家優先事項。

數字產業集羣

“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志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充分體現中央政府對數字經濟發展後勁的看好和期待。首先,數字產業集羣在中國市場的空間廣闊,將帶動相關行業的快速增長,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其二,中國擁有龐大的用戶市場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隨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數字產業集羣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繼續成爲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之一。

要繼續推動數字產業集羣的發展,首先是積極參與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核心和底層技術創新與突破。其次應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構建更加緊密、牢不可破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

IT行業高級研究分析師阿卡薩拉·巴斯:根據傳統測算,中國在計算機事業上每投入1元,就會拉動3-4元的經濟產出。中國對於一體化算力的投入與其經濟發展目標相呼應——將AI與各行各業現有的技術和解決方案相結合,推動經濟產出。

中國的目標是對算力增長不斷加大投入。作爲推動計算髮展的一部分,中國希望專注於內存存儲和數據傳輸網絡等領域,並計劃建設更多的數據中心。

量子算力

“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我國當前是世界上第三個具備量子計算機整機交付能力的國家。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產業鏈已基本成鏈,正式擁有可用的自主量子算力。以量子計算技術爲代表的量子科技,在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有望成爲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的重要核心技術,將催生一批新質生產力。

從國際量子計算機發展態勢來看,國外量子計算研究機構與量子計算企業加速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化、產業化,持續迭代新產品、新突破,逐漸形成量子計算產業鏈的國際壟斷,佈局自主量子計算機產業鏈發展已成爲我國當前的重大需求之一。要解決量子計算機被外國“卡脖子”、壯大中國自主量子計算機制造鏈問題需要多項措施,包括統籌科研立項、出臺長期政策、政企聯合攻關、加快人才培養等。

英國路透社:中國將加強對量子算力和AI技術的投入。近年來,對相關技術的自給自足成爲中國政府推動的優先事項。不斷通過培養國內創新能力和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來提高國家安全和經濟韌性,並越來越強調政府在引導資源幫助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的作用。對此有研究人員認爲,來自政府的統籌降低了協調成本,並提高了瞄準關鍵技術進行開發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