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娟《重逢咖啡館》 在巴黎右岸 以咖啡療愈

鄭華娟創作跳脫圍繞「飯廳、客廳、辦公廳」的「三廳文化」(粘耿豪攝)

鄭華娟自嘲執著於追根究底。(粘耿豪攝)

咖啡總與美好事物相連,正如鄭華娟的音樂作品〈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天堂〉、〈情字這條路〉總與「舒適、平緩、自在」聯想,從咖啡與她的創作皆能提煉出療愈的成分。

她的新著書《重逢咖啡館》是個跨越時空的故事,書中有衆多豐富對空間與樣貌的描寫,她對場景和物件的描寫富含層次、對質地的形容獨到,帶出獨特的劇場感,與她過去創作的歌詞有相通之處。意外的是,這多來自她的揹包客經驗,「我曾多次在異國寒冷街頭找尋稍能感受暖意的街角歇息,小說中的所有描寫,溫度、氣味、顏色,都來自我自己的經驗。這本書也可以作爲旅遊書,來看看面貌嶄新的當今巴黎右岸模樣。」

爲一句話考據3個月

她分析自己的創作過程,「我並非『創造』了故事,而是故事會引導我到它的地方。我可以再寫一次,我也希望我的讀者跟我一樣,可以再讀一次。」「我有個讀書的毛病,愛從最後一頁開始看,尤其是恐怖的故事。」

她笑言自己無法放過歷史的空白,除了問「爲什麼」外,她會用盡心力去找出真相與答案。這次爲了證實小說中「在宮內的女性衣飾放置在箱子」短短一句話,她整整考據了3個月,「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是我的憑空捏造,而是歷史上曾走過的足跡。」

她更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找到了1692年路易十四詔告對咖啡與進口香料管理規則公告,讚歎它的字體編排精美,成爲沿襲至今的印刷排版定則。而她必須付75歐元(約臺幣2440元),才能得到這篇徵稅文的再印製權,並在下方清清楚楚地標示出處,「這是對文化產物的尊重,也纔是『文創』,並非只開咖啡店。」

在封面「與仙女相遇」

與封面繪圖的新銳藝術家倪瑞宏的相逢則是另一個奇遇,倪瑞宏曾參加臺南鹿耳門天后宮仙女選拔賽獲選,執筊經媽祖認證成爲仙女。鄭華娟在一次臺南之旅對倪瑞宏的裝置藝術創作《蓬萊仙山辦事處》一見鍾情,便邀請她繪製封面。「後來我才得知,她是去年臺北藝術獎得主,況且現在30歲以下的人不會有人聽說過我、也不知道我是誰,倪瑞宏卻立即答應了我,是我沾她的光。」

鄭華娟盛讚倪瑞宏創作時對服裝、器具、乃至衣服澎澎袖、人物髮色,都經過詳細考究。鄭華娟提及她難掩興奮:「她太棒了,29歲富有如此深度,說真的,不去管書中文字如何,花290元買這個封面都非常值得。」德國追根究底的生活思維與臺灣頗有差異,「我們可以多去看事物的細節,不是隻有喊凍蒜就好了。」

咖啡最讓人「活起來」

「在尚未累積人生經驗時,我們逆來順受,後來我們會漸漸懂得爲自己去創造一杯咖啡來享受,用自己的身體來與咖啡的香味產生連結。」她常邀請朋友到家中品嚐她從研磨到煮成的手工咖啡,朋友品嚐過後重新認識了咖啡的好,甚至之後的兩三天對一般市售咖啡的香料味感到不習慣,「重視放進你嘴中的食物,喚醒自己的嗅覺、味覺, 咖啡是最好讓人『活起來』的東西,我就讓小說中的人物整整活了250年。」

人生就是持續前進與學習

這四年來她跟着一位30歲的德國老師學習爵士鋼琴,豐富自己的創作感官。「我們是生物,一定要進化。沒有繼續地往前走,就永遠停在原處,做着同樣的事。」她唱起了爵士鋼琴老師提及的日本名曲〈SUKIYAKI〉(日曲原名〈上を向いて歩こう〉,意即「昂首向前走」),「歌詞就單純地說着,一個人流淚時一定要擡起頭,這樣的歌詞真的好棒。」串起了她曾與王新蓮創作的名曲〈往天涯的盡頭單飛〉詞中「終究要展翅昂首 往天涯的盡頭單飛」意念。

「我喜歡新的東西,並不斷的查詢來源、學習一切過程。」這本新書她花了24個月,寫了等同於10個論文的內容,前往巴黎、非洲、葡萄牙,「我覺得自己過去太過安逸,現在能做這樣的功課,我感到充實。」她認爲年齡對她不是界限,「很多事若拉長時間軸來看,你也許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麼。要持續學習,哪有時間老懷想着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