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抖音電商平臺治理,還能玩多久?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今年315期間,一條#抖音買同款商品是拼多多價格5倍#的話題登上了熱搜,也把炙手可熱的抖音電商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關於“抖音電商平臺治理”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熱議。

圖源:微博話題截圖,置頂微博作者:@新浪財經

對此,很多網友的質疑之聲集中於,自2020年全面押注直播電商開始,抖音不就一直在大談特談“平臺治理”麼?爲什麼時隔多年,在抖音平臺做電商、買東西,還存在着這麼亂象叢生的離譜事件?我們通過抖音押注電商業務的底層邏輯,以及抖音平臺各方利益的真實博弈來分析該類現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針對一些媒體得出的初步結論:抖音電商所謂的平臺治理,或許不過是在“做做樣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來進行一番論證,從而讓人們更加接近事實與真相。

抖音無貨源店鋪氾濫,誰之過?

業內人士廣泛討論的抖音電商平臺治理的問題,實際上是廣義層面的治理。而上文提及的#抖音買同款商品是拼多多價格5倍#熱搜話題,實際上暴露出了抖音電商的兩大問題。

其一是消費者在抖音直播間下單,實際商品卻是通過拼多多等第三方電商平臺發貨。這顯然暴露了抖音電商供應鏈的短板。而且,這或許也是抖音平臺的商家,無奈地選擇通常情況下成本更低的拼多多平臺,作爲商品來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該類現象的普遍存在,也暴露了抖音電商對商家的經營資質、商品來源,或許缺乏有效的管控。

雖然“無貨源電商”由來已久,甚至早已成爲了電商行業公開的秘密。但是對於平臺而言,一旦貨源缺乏監管,必然會導致假貨橫行、僞劣產品濫竽充數。

例如,早期的淘寶等電商平臺就因爲該類問題,而被人人喊打,甚至至今依然在危害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與健康的行業生態的形成。

據媒體報道,以上熱搜事件的發生,同樣源於抖音作爲平臺方,對商家的日常經營缺乏監管所致。起因是有消費者反饋,在抖音平臺購買一件衣服,卻收到了來自拼多多的短信提醒,短信內容顯示,商品由拼多多發貨,價格僅爲抖音平臺標價的20%左右。

圖源:網友,網友提供的購物及相關短信截圖

無獨有偶,此前也有消費者向媒體發起投訴稱,在抖音一家店鋪花463元購買了兩個茶水櫃,收到的卻是拼多多店鋪135元的貨,兩個平臺價差同樣相差數倍。更讓消費者氣憤的是,其向商家要求退還差價,但協商無果,因此只能到投訴平臺討個說法。

據瞭解,這種“無貨源店鋪”的存在,是商家的在售商品沒有現貨,且未取得貨源方授權的情況下直接搬運商品信息,待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再到貨源平臺下單,以此賺取差價的行爲。實際上,這種行爲,在各大電商平臺也並不少見。但是對於抖音這種全新的直播電商平臺而言,消費者所不能接受的是,不僅價格差太大,而且售後根本沒有保障。

因此,一旦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出現問題而無法獲得滿意的售後,消費者除了抱怨商家,還會對抖音平臺這種“視而不見”的態度,極度不滿。因此,背後的抖音電商,便成了衆矢之的。

由此可見,“無貨源店鋪”的亂象的存在,看似是商家擾亂市場的不良行爲,實際卻暴露出了抖音電商在打擊無貨源、治理平臺不規範操作等方面的無奈。

雷聲大雨點小,規則過於嚴苛或是雙刃劍

抖音網友一定都還記得,2020年愚人節那天,抖音傾全公司之力,將負債數億的羅永浩推向直播電商“神壇”。後來的事實證明,看起來用力過猛的抖音,押對了第二代網紅這塊寶。抖音也如願以償,從一個泛娛樂化的短視頻平臺,搖身一變成爲了炙手可熱的直播電商平臺。

也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鋪墊,抖音此後提出“興趣電商”、“全域興趣電商”,也不再顯得突兀,而是順理成章。只是,抖音藉助直播電商等形式直接大踏步地進行商業化,未免過於激進。此後,因爲平臺監管不嚴、商家混亂不堪的亂象,也隨之產生。

據瞭解,這些年無論是一些頭部的抖音大V被指涉嫌售假,還是消費者投訴接連不斷,又或者是如同上文提及的“無貨源店鋪”橫行,都預示着抖音轉型直播電商,並非一片坦途。

於是,抖音爲了維護平臺秩序,讓其直播電商的“生意”不至於難以爲繼,也不得不陸續出臺若干平臺治理政策,甚至爲此做了不少“功課”。

據觀察,抖音電商平臺治理,一直是圍繞提升消費者體驗、保護消費者權益、打擊違法違規行爲、優化平臺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的。只是,對於已經成長爲龐然大物的抖音電商平臺而言,這或許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難以一蹴而就。

既需要平臺具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也需要平臺有無懈可擊的運營規則指引,本身就並不容易。

例如,在最爲常見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抖音電商平臺就自始至終在進行規則約束、違規打擊。早在2020年,抖音就投入1.6億元成立消費者權益保障基金,並設立3000萬元專項經費對商品進行多維抽檢。

與此同時,抖音平臺的各種技術識別手段也“齊上陣”,店鋪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爲,也無處藏身。據202年的數據顯示,攔截超9100萬次違規商品發佈,封殺上萬個銷售侵權商品的店鋪。

此後的2022及2023年,抖音也針對電商業務的對季節性熱銷商品進行專項治理、推出官方品控標準,進行前置駐倉驗貨。上線“品牌變異詞識別”、“售假團伙識別”等主動識別模型。

雖然抖音針對平臺亂象的“治理”力度在不斷加碼,但是平臺商家爲了更好地“帶貨”並生存下去,也開始了與平臺“躲貓貓”一般的遊戲。而抖音爲了留住商家促進平臺發展,也是投鼠忌器。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平臺加嚴審覈規則,無疑會讓商家的利益受損。因此,久而久之,商家也與平臺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對抗關係,而不再是互惠合作,彼此共贏。

接下來,也出現了很多人以抖音代運營、“抖商”等名義,分享“如何繞過平臺規則”的經驗等方式開展培訓班、銷售課的現象,而抖音平臺的治理規則也不得不隨着“抖音運營”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升級。

與此同時,因爲抖音平臺的運營規則變得越來越嚴苛,各種關於抖音培訓的亂象也隨之產生,而培訓機構也因此不斷擡高價格,整個短視頻行業甚至因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例如,2023年6月,中國法院網就報道了一個司法案例,起因是某傳媒公司通過網絡發佈廣告,許諾購買其抖音賬號運營的培訓課程後,能爲賬號引流,流量變現會帶來不菲收益。培訓費高達29800元,承諾向其提供策劃、視頻推廣、培訓支持等服務。

但是實際上,該傳媒公司只是通過虛假引流,短時間內增加王某發佈視頻的播放量,並沒有達到其承諾的帶來轉化、成交等效果。最後,通過釋法明理,該傳媒公司也不得不同意返還所有培訓費,並當場轉賬支付給王某,案結事了。

由此可見,抖音的平臺治理,看似是在打壓一些違法違規行爲,實則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擡高了抖音平臺運營的難度與成本,也讓一些培訓機構,有了更多籌碼,可以打着培訓的幌子,不斷加碼變相收割韭菜。

“功課”做了很多,但收效甚微

事實證明,幾番較量下來,抖音電商平臺的消費體驗並沒有變好,消費者投訴也似乎越來越多。例如,在黑貓平臺檢索抖音購物,數據顯示,截至4月16日,相關的投訴量多達7000餘條。

而翻看投訴內容,不乏消費者在抖音平臺購物,售後出現價格糾紛、售後服務糾紛,以及消費者與商家無法達成一致,而平臺卻“坐視不管”等問題。

圖源:黑貓投訴

此外,還有很多消費者反饋,因爲在平臺看到一些短視頻、直播培訓相關的內容,而購買了動輒數千元的課程,卻實際沒有真正獲得相關的專業培訓內容,而是加入了一個價值不大的羣,就沒有了下文。

因此,此類商家也被指涉嫌欺詐、誇大宣傳,而抖音也因此被消費者認爲“助紂爲虐”,難辭其咎。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抖音此前也曾高舉高打地宣稱,要嚴打“知識付費”等虛擬項目,但是實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前不久的3月25日及3月27日,抖音又先後發佈了《關於開展“厚黑學”“僞成功學”專項治理的公告》以及《關於不當利用AI生成虛擬人物的治理公告》。

圖源:抖音官方賬號截圖

因此,正當行業又是一片風聲鶴唳之時,也有網友開始調侃那些依靠知識付費“割韭菜”的主播了:別焦慮!抖音“雷聲大雨點小”,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就拿無貨源店鋪來說,抖音同樣也先後出臺了“發貨需要電子面單”等對策。但是目前看來,這些應對方式也並非一勞永逸。

結語

當抖音再次高呼整治“販賣焦慮”時,又有網友開始質疑,此舉是否有些矯枉過正?可以預見,相比過去抖音拋出的興趣電商概念,只是依靠捕捉用戶的消費特徵,讓用戶被動獲取信息實現精準帶貨,如今的抖音已經開始推出兼顧貨架電商的“抖音全域興趣電商”概念,其平臺治理難度,也勢必會進一步加大。

那麼,做好了攻下電商決心的抖音,是否做好了電商平臺治理的準備呢?「於見專欄」認爲,這一環,或許是決定抖音電商最終成敗的關鍵。希望抖音不要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