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下鄉有人情、有故事 盼明年走完368鄉鎮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計劃執行至今11年,這幾年歷經疫情和倉庫大火,目前還有43個鄉鎮待完成。(範揚光攝)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表示,一路走來,除了到地方演出,也獲得很多人情味故事,盼望明年可以完成所有鄉鎮。(範揚光攝)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計劃執行至今11年,這幾年歷經疫情和倉庫大火,目前還有43個鄉鎮待完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表示,一路走來,除了到地方演出,也獲得很多人情味故事,盼望明年可以完成所有鄉鎮。

張敏宜表示,一個藝術計劃能帶來的收穫超過團隊的想像,「每個人參與368都有自己的故事,也因此這個計劃已經不單單是屬於誰的了,是所有人的,我們沒有要放棄任何一個地方,仍是要繼續走完。」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表示,從319下鄉到368,17年來已經和觀衆培養默契,「至少創造了一種家長和孩子們接觸表演藝術的方式,已經變得很熟悉,現在還有觀衆遇到下雨天,會自己帶雨衣、椅子、野餐墊,或是搭帳篷,在裡面邊吃東西邊看錶演,這樣的參與模式,慢慢融入孩子的成長記憶,有了這樣的參與,甚至會引發家長再帶他們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養成接觸藝文的習慣,還可以結合輕旅行。」

任建誠表示,曾有觀衆和他分享,雖然現在孩子很難有機會接觸傳統布袋戲,但是看紙風車的戲,裡面就出現布袋戲,「我想,過去17年來,臺灣的文化環境因爲藝術參與工程而改變,這樣的參與,一切都好生活化。」

紙風車副團長莊瓊如分享,曾經有自閉症的孩子,因爲看了演出,對某位演員的聲音印象特別深刻,能保持專注地看戲,家長特別請劇團幫忙,請演員另外錄製生活陪伴的語音,讓孩子可以專注生活,藝術下鄉的力量,開啓了預料之外的連結。

張敏宜表示,她14歲時曾經在家鄉嘉義欣賞雲門舞集的演出,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看錶演,「我看完之後整個人愣在原地,不知道那是『什麼』,很震撼,一直到技術人員開始拆臺了,我還站在原地,一名工作人員跑來問我怎麼了,我問他能不能幫我簽名?他說他只是技術人員,不是演出人員。我說沒關係,只要幫我簽名就好。」

張敏宜表示,這個看錶演的經驗影響了她的人生,「時代變化很快速,但是因爲看錶演而開啓的情感記憶,不會忘記,每個人都會在每一次的參與裡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連結。」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目前還剩下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基隆市、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金門縣、連江縣等,共43個鄉鎮尚未募滿,紙風車期盼明年能夠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