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強制掃碼亂象”北京在行動,市民可撥服務熱線反映線索

當來到餐廳,卻被告知必須“掃碼”才能點餐;當在停車場看到“掃碼離場”的牌子,打開手機操作後卻發現必須關注公衆號,甚至輸入手機等隱私信息……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形?

2月27日至2月29日,貝殼財經記者走訪多個餐飲店、停車場對掃碼點餐、掃碼支付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商家可以提供非掃碼的支付方式,但掃碼時依然會有要求關注公衆號或要求授權各類信息的現象存在。

針對種種“掃碼亂象”,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獲悉,北京市委網信辦正在會同多部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不僅制定了關於掃碼消費服務的合規指引,還約談了相關單位,深入點餐和停車等場景覈查商家收費碼的功能設置。

北京市委網信辦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治理行動從2月1日持續至4月30日,市民可以通過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體驗掃碼服務時出現的問題,“我們已協調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收集市民關於強制掃碼類的投訴情況,作爲線索移交至相關部門,指導基層推進線下現場覈實整改。”

沒有手機是否“寸步難行”?

記者實地探訪:默認掃碼但可付現金

“之前過生日請朋友吃飯,但在結賬時店家表示不收現金,最後不得不讓朋友付了錢。”在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整理出的掃碼付費相關共168件投訴中,關於“拒收現金”的投訴類型較爲突出。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進行了調查。

“提前準備付款碼”“自助付費(非現金)”,在北京apm商場北區一出口處,記者看到了明顯的標識。掃碼發現,車主可通過一款名爲“停車威”的小程序付費,但需註冊成爲這款小程序的會員,且出口繳費處並無人員值守。

走訪的過程中,一名工作人員突然叫住記者詢問情況,當記者問及出口處如果無人值守,車主如何使用現金繳納停車費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在監控可以看到(車主)。”該工作人員表示,停車場不拒收現金,車主可將現金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會爲其代爲掃碼。

而在北京朝陽合生匯地下停車場,記者看到多處粘貼有掃碼繳費的二維碼,用微信掃描後頁面跳轉至“合生通”小程序,在授權使用位置信息後可直接進入停車繳費頁面,但記者發現,消費者還需授權“合生通”使用個人手機號碼以“註冊實名會員”才能完成最終繳費。

不過,記者在該停車場一出口看到,該出口安排工作人員值班,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車主可到人工亭進行現金繳費,除此之外。車輛在駛出時,車主也可直接在閘機處使用付款二維碼支付停車費。

掃碼點餐方面,記者隨機走訪了北京市10餘家餐廳、飲品店,發現這些餐飲商家均提供紙質菜單,不過在掃碼點餐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需要關注公衆號或者授權手機權限的步驟。

記者掃描一家粵菜館的點餐二維碼看到,需要授權小程序微信暱稱、頭像才能享受點餐服務;在一家泰餐店,掃描點餐二維碼後,小程序蹦出“溫馨提示”,但未顯示具體內容,只有選擇同意才能進入點餐界面。

而在一家火鍋店內,記者掃碼桌上點餐二維碼後發現,頁面直接跳轉至該公司的微信公衆號,點擊關注後,該公衆號聊天框會發送點餐小程序。不過,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也可以選擇不關注公衆號,而是在公衆號“服務”一欄選擇點餐。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掃碼的初衷本是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費途徑、減少商家人力物力資源的消耗等,這樣好的初衷本可以帶來的是商家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由前端的下單、收費程序轉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改善服務之中,但是在實踐中出現的“只能掃碼”以及“必須關注公衆號”等捆綁式強制要求,則是涉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互聯網用戶公衆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規範。

專家:說明目的、自主選擇

事實上,對於掃碼過程中的種種需要授權的現象,北京市委網信辦已經進行了數次摸排。

2月26日,記者從市委網信辦提供的“掃碼檢查明細表”中看到,一些停車和點餐場景在掃碼問題上存在瑕疵,包括“未通過彈窗等方式告知用戶隱私政策並徵得用戶同意”“強制消費者關注公衆號”“需要提供手機號/位置信息”等。網信辦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將會同其他部門,督促這些商家進行整改。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之前參與過深圳和上海對掃碼問題的整治,他告訴記者,掃碼過程中獲取的個人信息,要看有沒有必要性,“比如預訂座位要選門店,此時它彈窗說需要位置信息,這可能會帶來便利,但如果強制開位置,不能讓用戶自己選擇,那麼就是強制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是違規的。此外,如果用戶拒絕但其還頻繁彈窗打擾也會干擾使用。”

何延哲總結稱,掃碼服務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需要說明目的,二是要用戶自主選擇。

趙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針對商家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手段不同程度地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他告訴記者,事實上法律層面對於個人信息的定位要比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個人信息概念更加嚴格,在掃碼的過程中強制消費者關注公衆號,也就是以另一種更加隱匿的形式過度收集、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同時,關注公衆號與消費者進行消費之間本並沒有必要聯繫,因此便違背了“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處理個人信息”的原則以及正當、必要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掃碼點餐過程中時有被彈窗要求關注或授權的提示信息,事實上,這些信息用戶可以主動關閉並繼續點餐,但對第一次點餐的用戶來說,極易被誤導從而關注了公衆號或註冊了會員。

對於這種情況,趙虎表示相關商家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等合法權益,“消費者有了選擇關閉彈窗而繼續消費、下單的可能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類似加關注等廣告彈窗,不乏缺少顯著標明‘廣告’、標註‘可關閉’的情況,在掃碼下單的過程中彈出而中斷消費者的正常下單程序,是從另一角度誘導了消費者來關注公衆號。商家利用消費者可能不知道彈窗能關的心理以及隱蔽彈窗關閉選項等手段,來變相對消費者提出加關注等請求,沒有給消費者提供明確表示‘已知情’‘已同意’的選項。”

根據消費者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的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中對於彈窗問題明確強調:“不得以彈窗信息推送方式呈現惡意引流跳轉的第三方鏈接、二維碼等信息,不得通過彈窗信息推送服務誘導用戶點擊,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據此,趙虎認爲在消費者下單過程中誘導消費者點關注等彈窗信息,涉嫌惡意引流。

涉事行業多主體複雜、違規成本低

市民可撥打12345投訴舉報

強制掃碼、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亂象場景複雜、違規隱蔽,徹底整治必須找準癥結、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市委網信辦介紹,從實地暗訪和現場調研情況看,涉及掃碼的場景涵蓋餐飲、停車、商超、酒店、影院、劇場、景區等衆多方面,不同的收費主體對應着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需要多個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從實際情況看,相關問題涉事主體有商家,也有商家上游的服務提供商或合作商。

同時,商家使用的收費小程序、APP等應用多從網站平臺、第三方技術開發公司購買或免費獲得,成本低甚至無成本。但相關法律法規有的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有的有規定但因不構成嚴重違法,相關行政處罰不構成震懾,一旦監管放鬆,容易出現反彈。

對此,何延哲表示,商家需要盡到管理信息的職責,不能亂用個人信息,“商家需要知道,一旦出問題也可能面臨處罰。”

“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來約束規範平臺和商家的行爲以外,我們可以關注到,北京市已經發布了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專門化的指導意見,如2023年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北京市掃碼消費服務違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規指引》,這樣的解析和指引的頒佈也會爲全國範圍內其他城市提供借鑑。”趙虎告訴記者。

據瞭解,從今年2月1日起,市委網信辦聯合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交通委、市住建委、市稅務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電影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公園管理中心、市公安局、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市消費者協會等13個部門開啓爲期三個月的“整治強制掃碼亂象”專項治理工作。

市委網信辦表示,下一步市級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發動行業力量,聚焦“六類問題”“兩個拒絕”突出問題,對口組織基層力量,依據“掃碼停車繳費檢查表”“掃碼點餐檢查表”進行全面摸排,指導涉事主體進行整改。同時,市委網信辦呼籲市民在碰到強制掃碼的情況時,及時撥打政務服務便民熱線“12345”投訴舉報,相關部門將對線索進行覈實處理。

貝殼財經記者/羅亦丹 韋博雅

編輯/陶野

校對/盧茜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