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不只殺癌!林口長庚「第五實驗室」 太空元件抗輻射測試全靠它

▲長庚質子領域國研院太空中心結盟發展太空計劃合作夥伴。(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行政院今年1月核定第三期「太空科技長城發展計劃」,將臺灣太空產業列爲重點項目,爲了扶植臺灣太空產業供應鏈,國研院太空中心林口長庚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書(MOA),由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的第五間實驗室,提供太空電子元件抗輻射測試,確保衛人造衛星上了太空後,元件不受高能粒子影響造成訊號錯誤

長庚質子放射中心原本用於治療癌症利用質子在特定深度釋出大能量特性精準打擊癌細胞,2015年啓用至今,已收治超過2000位病患,涵蓋肝癌肺癌頭頸癌等多種癌症。

爲了拓展質子研究,林口長庚與長庚大學共同成立放射醫學研究所,並投入1億元,委託清華大學設計第五間「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邁出跨領域研究第一步,一方面結合質子治療與標靶治療優勢,尋求奈米粒子提升功效;另一方面開發半導體元件抗輻射效應測試平臺,協助奈米制程對抗輻射干擾。

▲長庚第五實驗室配置圖

長庚大學物理研究中心主任趙自強表示,地面上看到的「一閃一閃亮晶晶」,都是在太空中無數核爆產生,地球大氣層磁力兩大金鐘罩,阻絕了質子干擾,打到地面的輻射能,以「中子」爲主,而中子量能隨着海拔越高,作用力越強。

不過,近50年來半導體有了千倍進展,半導體近年來越做越小,也讓對太空輻射力減弱,實驗室進行的高質子研究,將以醫學爲基礎,把質子對DNA的破壞換成電子元件,未來3年預計執行135小時地面、高山飛行高度微電子抗輻射測試,確保衛星在太空中能順利運作

國研院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提到,太空環境十分險峻,各種天體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甚至是輻射高能粒子,這些高能粒子照射在矽晶片上會形成不可預測的電流,進而改變電子元件的信號而造成系統功能失常,需重新開機以恢復正常運作,嚴重情況則可能造成電子零件損壞,最終無法執行任務

▲國研院人造衛星模型

雖然電子元件都有降低輻射影響的保護設計,但最好的策略爲模擬類似太空的險峻環境先行測試,挑選出具抗幅射的電子元件,才能保證衛星在太空中正確可靠的執行太空任務。目前規劃在地面利用高能質子束進行模擬電子元件的抗輻射測試,是一項很好的驗證方式。

林俊良表示,臺灣人造衛星的抗輻射驗證與篩選,過去都需要送到送到國外做測試,費用十分可觀,且5至6年才能發展一顆衛星,與長庚質子治療中心及長庚大學團隊結盟後,首要目標是先發展通用平臺,未來電子元件就可直接套用,將可大幅節省國產太空元件開發時間與成本。

▼長庚醫院與太空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