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根源 美學者:獨生子女政策

熱門話題

美國人口問題學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森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爲美國之音撰寫特約評論文章〈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是獨生子女政策〉。他強調,中國的產能過剩,起因於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皆因居民可支配收入太低;至於居民可支配收入太低,則是因爲獨生子女政策。

易富賢指出,日前美國財長葉倫訪中時反覆提及,中國「產能過剩」影響美國工人和企業,而「產能過剩」的根源,是中國政府的產業補貼。但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指系「低人權優勢」。而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姚洋則認爲,是中國「過高的儲蓄率」。然而,歸根結底,其實是中國的內需不足,再溯源正是「獨生子女政策」。

易富賢指出,願意爲孩子花錢是父母的生物學本能。0-14歲兒童佔總人口比例與居民消費呈正相關,而15-64歲勞動力佔比則相反。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中國0-14歲兒童佔比從1982年的33%降到2023年的13%,從而導致15-64歲勞動力佔比從62%提高到2004-2023年的72-75%,而國際社會佔64-66%。

相對於內需市場,中國「額外過剩」上億勞動力,靠出口提供就業,這是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安全的。中美貿易戰後,中國產品佔美國進口的比例從2017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3.9%,也導致中國的就業難,尤其是青年失業率攀升。

易富賢分析,由於家庭規模縮小減少家庭剛需,加上勞動力「額外過剩」,造成所謂「低人權優勢」,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例從1982年的62%(國際正常標準)降至現在的43%。由於居民可支配收入佔比太少,政府掌握太多資源,因此中國政府有能力進行產業補貼。

由於居民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3%,使得主流家庭連養一個孩子都有困難,加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因此單獨二孩、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全部破產。可以說,中國是以斷子絕孫的慘重代價摧毀美國等國的製造業,對兩國是雙輸。

易富賢結論認爲,中國必須將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例提高到60-70%的正常水準,才能提升生育率、發展內需、改善與美國等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