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重振全球貿易體系,需要美國摒棄霸權邏輯

(原標題:【中國網評】重振全球貿易體系,需要美國摒棄霸權邏輯)

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2月26日到29日,世貿組織(WTO)164個成員的貿易部長和高級官員齊聚阿聯酋阿布扎比,參加WTO第13屆部長級會議。在全球貿易投資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衝擊,世貿組織面臨諸多困難挑戰的背景下,本次會議無疑爲各方凝聚共識,推進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

但就在會議召開前兩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了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2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報告》,否定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方面的成績,指責中國經貿體制和政策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挑戰。在重要國際會議召開前夕故意挑動對立情緒,是美國的慣用伎倆,其破壞會談友好氣氛,甚至操縱會議議程的企圖昭然若揭。

自2001年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始終堅定支持世貿組織,在推進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着關鍵性作用。入世20多年來,中國受益於國際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源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逐漸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也始終堅定履行相關承諾,爲WTO的穩定運轉以及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2021年入世20週年之時,中國進口關稅總水平已降至7.4%,低於承諾的9.8%貨物關稅水平,也低於所有發展中成員,接近發達成員水平;在世貿組織的160個服務業分部門中,中國已放開120個部門,超出承諾的100個領域開放範圍,即便是當初未作出承諾的領域,包括研發、採礦、電信、教育、保險、證券、銀行、空運等,也主動進行了部分開放;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中國在北京等地設立了知識產權法院和法庭,並及時向世貿組織通報國內法立法法規調整和實施情況,提交的通報已超過1000份。2023年底,由中國聯合發展中成員倡議發起的《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完成法律審校,即將納入世貿組織法律框架,達成後將成爲全球首個多邊投資協定,將爲改善全球投資環境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在履行入世承諾和義務方面的誠意可謂有目共睹。早在中國入世5年過渡期結束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曾發佈長達100頁的評估報告,承認中國自2001年以來實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令美國企業和民衆受益頗多。剛“入羣”不久的中國,尚能得到美方的認可和鼓勵。爲何當中國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早已成爲國際貿易的重要引擎時,卻成了美方眼中的“背約者”?

近年來,真正挑戰多邊經貿規則、違背入世承諾的恰恰是美國自己。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一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一邊妄稱他國“不公平貿易”,主動挑起貿易戰,並依據其國內法肆意制裁他國企業,大搞“長臂管轄”;一邊混合補貼和禁入政策,威逼他國企業將產業鏈轉移至美國或其“可信夥伴”境內,嚴重擾亂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對此,包括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美國盟友在內的世界各國、各經濟體都飽受其害,世貿組織曾正式裁決美國的關稅措施違規,明確要求其改正。但美方不僅拒不執行世貿組織裁決,還多次濫用組織機制,單方面阻撓上訴機構遴選新成員,嚴重破壞了世貿組織正常運轉。美方還醞釀“退羣”,甚至另起爐竈取代世貿組織。凡此種種,皆與世貿組織“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以及“消除各成員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的宗旨背道而馳。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了一番“餐桌菜單”的奇談怪論,即“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何美國正親手破壞當年自己主導、由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貿組織。當今世界,隨着以中國爲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體量日益提升,其在世貿組織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習慣了“一言堂”的美國認爲,世貿組織當前的發展方向不符合自身利益。按照“餐桌菜單”邏輯,不全然照搬美國意志的世貿組織,自然要從餐桌被清理到菜單上,成爲被撕碎乃至消滅的對象。這是典型的美式霸權思維。

因此,若期待本次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達成重要共識,乃至日後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的磋商取得積極進展,有賴於各國通力協作,更需要美國摒棄當前的霸權主義邏輯,真正將自身發展放到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進步的大局中通盤考量。一個奉行“本國優先”的美國,絕對不是國際社會的正能量,也無法在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