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降低地緣風險 適時向美國說不

中時社論

美國白宮召開半導體視訊峰會,拜登總統親自與會,和全球19家重要半導體企業執行長會商晶片短缺對策,並透露他提出的投資半導體產業計劃已獲得兩黨支持,這是一項超過500億美元的研發與製造計劃。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參與這項視訊峰會,國內對「護國神山」的讚譽聲也推到最高點,但令人憂心的是,臺積電地緣效應很可能日益傾向不利於臺灣的方向。

臺灣不可能捨棄大陸市場

白宮召開這個半導體峰會,近因是全球汽車晶片大缺貨帶來的恐慌、衝擊與反省,遠因則是中美科技戰開打後,美國赫然發現本身掌握的半導體制造有限,多數生產是在亞洲國家;峰會主要是針對大陸,拜登在會中一再強調維持領先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重要性,同時表示美國長期以來對半導體產業都無重大投資,未來將擴大投資基礎建設以保護供應鏈,包括晶片供應鏈。

中美貿易戰延伸到科技戰,現代科技的核心或是說「腦袋」的晶片成爲焦點,美國雖然是半導體發源國,在尖端技術、關鍵專利、生產設備軟體等方面處於領導地位,但製造生產大部分掌握在亞洲國家手上。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的資料,美國半導體供應量僅佔全球12%,遠低於1990年代的37%。

必須注意的是,即使是12%的比例,其中有相當高比例是類似英特爾這種生產本身設計的半導體產品(主要是處理器),但美國最強的半導體大廠高通博通到輝達,他們是所謂的半導體設計公司,設計的半導體產品多是由亞洲的晶圓代工廠生產製造,如臺灣的臺積電、聯電南韓三星、大陸的中芯等,美國雖有格羅方德名列晶圓代工大廠之列,但其生產基地又多在亞洲。

這其中,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上市佔率過半,同時掌握最先進製程,這就是爲什麼臺積電成爲地緣政治爭逐的焦點。只要想想美國最先進的半導體,包括軍事用途晶片都可能要倚賴臺積電生產,而兩岸間的千絲萬縷關聯與風險,美國豈能安心?臺積電同時也是大陸半導體高階需求的主要供應商,一家華爲佔營收比重就超過1成,結果就是把臺積電推入地緣政治爭逐中。

美國原來的要求是要臺積電赴美設廠,臺積電也在去年5月宣佈投資120億美元赴美設5奈米廠,這是要讓美國「安心」,覺得可以把重要先進製程的生產製造能力掌握在本土手上。臺積電從原先無意赴美設廠到後來的改變,顯然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事實上,即使不談美國無遠弗屆的「長臂管轄權」,臺積電的主要技術、客戶、設備等,都脫離不了美國因素,更別提政府「絕對傾美」的態度與政策了。

在美國加緊拉攏臺積電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是臺灣佔比超過4成最重要的出口市場,遠遠高於美國的1成多;臺灣科技產業與大陸是既整合又競爭,而大陸成長性更高,臺灣不可能捨棄大陸的市場與資源。

最佳戰略利益是不選邊

對臺灣而言,最佳的戰略與利益是「不選邊、站中間」,即使中美供應鏈要「分流」,臺灣可根據不同規格、需求同時供應兩邊,這個策略當然也適用於臺積電,臺積電可以既在美國設廠,也在大陸投資。不過,外在環境的發展與變化,讓人憂心還有多少這種空間。

美國政府把半導體視爲基礎建設而大舉投資,決心全盤掌握半導體供應鏈,顯然不滿足於臺積電去設廠而已,最重要的當然是大幅提升美國本土的生產製造,一旦其充分掌握後,臺積電(某個角度而言也是臺灣)對美國的地緣效益就會降低。與此同時,外界也看到大陸在吃足半導體自給率低、技術落後的「卡脖子」虧後,也大手筆投資半導體,希望提升自給率、擺脫外國的掌控,雖非一蹴可幾,但長期而言,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必然有深遠的影響,結果同樣是臺積電地緣效益的減弱。

依照這種情勢發展下去,中美雙雙降低、甚至掙脫對臺灣半導體的依賴,臺積電的地緣效益大減,對臺灣當然有不利的影響。看看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到今年出口與經濟的超強表現,大半就是受惠於中美科技戰帶來的轉單效應與搶貨潮,甚至有人擔心這是「最後一批機會財」,這種擔心並非無的放矢。

從中美貿易戰開始,蔡政府就一面倒傾美,連國人健康都能出賣,但從地緣政治觀點看,臺灣最佳選擇還是維持在兩強之間,讓雙方都必須爭取,而非一面倒向一方,與另一方結怨更深。從降低臺積電地緣風險的角度,蔡政府應檢討修改錯誤政策,有些事是該對美國說不,才能維持臺灣的地緣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