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所謂的疑美論邏輯不通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學界與媒體熱烈辯論拜登政府「純軍事導向」的對臺政策,質疑以過度偏狹的軍事角度解決臺灣問題,只會增加而非降低爆發戰爭的風險。面對美國內部的自省,副總統賴清德卻表示,不能讓臺灣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甚至成爲社會主流共識。這種不符邏輯又淺薄的論點只是暴露了民進黨的困境與弱點,不敢檢討完全依附美國的政策,卻要壟斷對美關係的主導權與話語權,而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則不是決策考量的最重要因素。

不能壟斷對美話語權

「親美」是臺灣社會最大公約數,這不代表一切「唯美是從」,民進黨卻無法包容任何異議。當部分人士質疑美國出售火山佈雷系統,美國可能施壓臺灣延長兵役,以及新北市長侯友宜一句「我們絕對不是強國的棋子」,立刻被貼上「疑美」標籤。賴清德甚至說,這對臺灣非常不利、會很危險,他打着親美招牌,在尋求大位過程中壓制不同言論,爭取美方認同,充滿了政治算計,形同道德威脅。

賴清德的論點某種程度也代表了民進黨的立場,不但犯有邏輯謬誤,更是隻看到表象。今天台海安全與穩定最大的挑戰及威脅是和平元素快速流失,除了中共持續加強對臺灣軍事脅迫,在強權戰略競爭下,美國的兩岸政策也隨時調整。

美國過去強調,臺灣問題由兩岸人民解決。這也是能尋求和平解決方案的唯一途徑,美國盡其所能營造一個有利於和平解決的環境,兩邊恢復對話是重要的第一步;但今天從不對稱作戰、豪豬島、刺蝟、火藥庫,增加對臺軍售到加強臺灣國防力量,軍事幾乎是唯一訴求。

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傅立民以「臺灣依賴美國不是安全賭注」爲題,在國防大學發表演說指出,在印太地區,唯獨臺灣沉溺於將國防交付給美國的安逸,呼應美國保護者採取純軍事手段處理對大陸關係;兩岸事務專家史文則指出,缺乏可信的相互保證及節制措施,更高的軍事威懾力量只會提高危機與衝突的風險。

當美國學術界對美國及臺灣的政策提出嚴厲但理性的批判時,民進黨卻要求臺灣內部對涉及國家安全利益的重大公共議題噤聲,這纔是對臺灣非常不利、危險的現象,臺灣正加速走向「烏克蘭化」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美學界示警對臺政策

烏克蘭在美國及歐盟全力援助下,有效抗拒了俄羅斯侵略,拜登政府有意仿效「烏克蘭模式」,透過提供軍售、訓練等打造臺灣成刺蝟島,威懾中共武力犯臺,也可產生牽制中共擴張的作用。蔡英文總統宣佈延長義務役時,首先就稱烏克蘭人守護家園的意志感動很多人;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外媒訪問時也說,臺灣人深受烏克蘭人爲主權及自由而戰的勇氣鼓舞。決策者只會迎合美國的思維,不斷強調備戰,「今天烏克蘭,明天台灣」已不再是虛擬類比。

島嶼防衛作戰強調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爲三軍聯合作戰,而海空優勢又爲決定性因素,但美國主導的「非對稱作戰」概念,甚至延長兵役的決策則以陸軍爲主體的本土守備爲優先。事實上,當解放軍成功登陸,進入臺灣本島,代表島嶼防衛已經失敗,臺灣將被迫比照烏克蘭模式,進行最後城市戰、巷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屆時將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預警,「一旦臺灣發生戰事,所有一切都將毀滅。」

聯合國人權高專署統計俄烏戰爭已造成6919名平民死亡、11075人受傷,而實際人數遠高於正式統計,軍人則有13000人陣亡;聯合國難民高專署則指出戰爭導致全歐有791萬烏克蘭難民。另外,烏克蘭去年GDP銳減30.4%,去年6月以來經濟損失3500億美元,今年可能高達7000億美元,這些都是蔡英文與吳釗燮沒有提到的慘酷實況。

不可否認,美國的承諾與保證是臺灣安全的最重要基石,但美國學者專家頻頻示警,美國愈專注以軍事解決問題,美國本身的利益、盟邦及臺灣將承受更大風險,賴清德有責任嚴肅探討美國政策及校準臺灣路線,這絕非是懷疑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