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 挑戰貨幣金融政策

中研院《臺灣貨幣金融改革》初稿主要架構

中央研究院8日公佈《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完整內容將於8月8日公開,這也是該院第一份有關臺灣的貨幣金融改革檢視與建議報告。院士王平代表研議小組表示,臺灣已到達極需全面貨幣金融改革的十字路口,近20年來,臺灣陷入「失落的20年」,金融發展抑或經濟成長同步遲延,1970~2000年的經濟發展豐碩成果已不再。

白皮書內容包括四大領域:資本市場,央行貨幣與匯率政策,金融監理,金融科技,共計14大議題。針對中央銀行的貨幣與匯率政策就佔了半數,其中新科經濟院士、央行理事李怡庭的三大改革建議最具體。

李怡庭指出,央行應重回獨立組織法,放棄行政院要求的國營事業身分,避免習慣於低利率、偏貶的匯率而造成資源錯置,且有制度地發揮獨立、透明和可究責性,而不是把政治壓力由央行總裁一人扛起。

王平表示,白皮書研擬是經學者縝密討論,6月間還請國外檢視,8日再邀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ames B. Bullard、我國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發表主題演講,並舉行座談,席間還有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經濟學者許振明,及中央銀行理事陳思寬,陳俊升等人蔘與。

王平說,初稿成果「是所有參與者的共識」,證明學者可以做到對金融系統提出觀察,至少做到向央行及金融監理單位建議,若有金融危機出現時,可以如何對應,希望藉此讓臺灣未來的貨幣政策及金融發展,有一個改革的起始點。

白皮書初稿公開後,央行方面以七字迴應:尊重學者的意見。看似需要時間內部研究學者的諸多意見。

白皮書研議小組提出三大問題,並試圖尋找可行的解決建議:一、央行長期的低利率及低匯率政策,是否可做爲促進臺灣經濟成長和穩定金融的策略?二、臺灣的金融制度是否準備好迎接國際的挑戰與競爭?三、當前的貨幣金融政策所造成的資源錯置、產業發展扭曲,分配不均、及福利損失的代價有多大?

王平表示,這三大問題已阻礙臺灣經濟許久,臺灣未來該怎麼走,需要從系統來看,就政策與機制重新平衡,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