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臺電出包「鐵飯碗生鏽」? 今年4.4個月年終可望入袋

國營事業年終向來羨煞他人,不過臺電、中油先前陸續出包,引發外界關注是否照領高額年終獎金。(示意圖記者一中攝)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國營事業往年的年終獎金總是羨煞不少人,也是民衆一窩蜂搶考國營事業的動力,不過臺電、中油等國營事業陸續出包,經濟部國營會將依實際狀況來給不同的等級,按照過去經驗,獎金可望拿到4.4個月,平均最高26萬元入袋,最快將在4月上旬揭曉,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國營事業的「年終獎金」只是外界俗稱,實際上則是分爲「績效獎金」及「考成獎金」,績效獎金最高2.4個月,考成獎金則是2個月,合計4.4個月,經濟部過去曾說,整體要看平日表現及實際成果來發出獎金,能真的領到4.4個月的人只有一部分。以過去國營事業員工全體薪資平均6個月來推估,全部領到4.4個月等於26萬入袋。

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2018年營收兩樣情,其中臺電去年終結連4年獲利,電業虧損逾140億元,不過電價平穩準備金挹注,去年盈餘逾200億元;中油則因95無鉛汽油出包,祭出賠2倍補償方案,稅後盈餘也有423億元,臺水臺糖稅前盈餘依序爲2.36億元及68.75億元。

中油前年發生供氣不穩導致815大停電,導致全臺592萬戶停電,引發外界批評還領高額年終,而去年中油發生多起工安意外,加上10月爆出95問題油,導致北臺灣百萬車主因此受損,中油祭出加倍賠償的措施,過去預估中油將因此損失27億新臺幣,也令外界詬病

臺電去年則是有多起爲了趕工而發生的工安意外,臺中電廠從10月底就發生外包潛水工失蹤及11月意外,當時一週兩起事件造成三條人命喪生;至於臺糖5家量販店年賠3億元,傳出想將量店租家樂福經營,近期國營事業已向經濟部提出經營績效自評,外界高度關注年終究竟會如何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