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分歧之ESG評級 發掘多元角度價值

多項指標爲推動進步之必要性

這不僅是升學者或準車主遇到的難題,金融業投資評級分歧也極具爭議性,在環境、社會及企業治理(ESG)評級方面更甚。有評論指出,因各ESG評級間存在差異,認爲市場應捨棄ESG投資之綜合評級策略。《經濟學人》早前一篇封面故事總結此觀點存在「深層缺陷」(Deeply flawed),並建議採用較爲狹隘的分析方法取代ESG評級。

然而,採用相對狹隘的分析方法,在有助降低出錯風險同時,亦可能忽略有用資訊,最糟可能阻礙其他相關領域進步。此外,針對ESG評級分歧的挑戰,直接將ESG評級與信用評級相比並不恰當,因爲信用評級僅基於違約機率評分,而ESG評級則是考量多重因素後之綜合結果,應參考類似美國大學排行榜的概念,一般會就畢業率、教職資源及學術研究等多項因素進行整體考量。由多項因素產生的各大學排名持續引發爭論,各ESG評級結果亦然。

評級分歧反而帶來多元觀點

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各ESG評級間的相關係數介於0.38至0.71*,存在明顯分歧原因在於:(1)各金融機構對於哪些因素在E、S或G層面構成重大影響及其權重看法不一;(2)用以評估之數據資料量不同,包括透過專屬數據收集或人工智慧工具收集;(3)比較同一產業時選用相對或絕對基準之不同。

不少國際監管機構及組織皆曾研究ESG評級分歧的議題,在相關研究結論中認知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指出目前ESG投資策略一些明顯優勢。在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金融市場標準委員會(FMSB)及國際監管策略集團(IRSG)等組織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普遍認同多元化ESG評級、獨立評分方法、主觀判斷、創新和競爭等元素,可能有利市場及投資人。然而,這些組織也警示勿過度依賴ESG評級的投資策略,並指出各金融機構應將ESG數據標準化之共同目標。

簡化成單一ESG因素並不容易

簡化ESG分析的好處毋庸置疑,但即使從數據着手,也未必如想像簡單。試想量化碳排因素所面對的挑戰,儘管已逾13,000家企業參與CDP全球環境訊息研究中心的碳排揭露項目,但整體投資市場所揭露的直接(如scope 1)和間接(如scope 2)碳排資訊量仍偏低。根據MSCI數據,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內的成分股對於直接及間接碳排放的揭露率皆低於40%,而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碳排(如scope 3)資訊揭露率更低於25%。

然而,試圖解決數據不完整的問題,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評級分歧,因碳排數據供應商將嘗試透過各種方法填補數據缺失,包括利用其他資訊來源、獨有的工具、各種估量方法,以及企業公佈的減碳目標等。

狹隘分析可能忽略關鍵因素

關注點偏狹隘可能會因而忽略公司的企業治理及承擔社會責任的水平等,關乎企業能否實現減碳等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以美國普度製藥(Purdue Pharma)爲例,由於旗下藥品助長濫用風氣,對客戶及社會均造成傷害,尋求利潤最大化之路自然無法持續;電動卡車生產商尼古拉(Nikola)繼創辦人釋出虛假及誤導性資訊後股價暴跌,創辦人亦於事發後離職。

隨着時間發展,各產業及相關監管部門致力使ESG數據標準化,並提升企業揭露水準,將有助改善各ESG評級的可比較性,各評級間數據的關聯性亦有可能提升。在此之前,市場參與者需充分準備及瞭解評覈ESG的流程,甚至更進一步研究開發更完善的獨家ESG評級方法加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