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 不搶一窩蜂 不然要怎樣

東西好,纔會產生一窩蜂現象

其實,不能說只有臺灣人如此,因爲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本來就是容易受到羣體的影響,行爲會朝着與大多數羣體一致的方向,這是所謂的「追隨潮流」、「一窩蜂」的心理,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從衆」傾向,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行爲,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或可避免做錯誤的選擇。例如中午外出吃飯找餐廳,在沒有做功課的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去人多的餐廳用餐,覺得人多餐廳多半好吃、踩雷的機率較低,這也是一種從衆心理。

進一步來說,一窩蜂現象不只是表現在消費或生活上,投資也是如此。歷史上臺股幾次上萬點,如2000年投資人狂熱買科技股;2003至2008年臺股投資人轉而追逐傳產類股。還有近幾年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瘋債券基金,等到公債價格已經高到沒有利潤時,投資人則一窩蜂轉進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以及近年來的買人民幣、兌日圓跟風等等。即使是投資這樣需要理性的行爲,人們還是喜歡跟着人羣走。

其實,一窩蜂不見得不好。雷神巧克力好吃人們纔會買、iPhone好用纔要搶購、歐巴很帥韓劇又好看纔會變迷妹,產品本身品質好,受肯定,纔會有人追逐,只是要長久經營,必須是產品能不斷推陳出新迎合市場,否則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消費者難以維持熱度,很快就退流行,人潮退散。

投資一窩蜂,也要做功課,盲從容易賠錢

而投資行爲上,人們也容易一窩蜂,但很多人選擇的投資工具,通常代表着該項投資工具有其投資價值,纔會成爲「大熱門」。但投資標的必須有其基本面支撐,例如股票,要有好的產品,新訂單及好業績支撐,與消費品不同的是,選到有基本面支撐的投資標的,不容易退流行,長抱反而可以賺到錢。

未經思考就押寶式的投資,不但可能賺不到錢,還可能賠錢,因爲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後一隻老鼠。所以投資可以一窩蜂,但不要盲從,經過思考,先做功課的跟風纔是投資,不然就是博奕。現在許多人出門吃飯選餐廳,會事先做功課,調查餐廳評價口碑,再前往該餐廳用餐,投資人也一樣,投資人先做好功課,找到基本面好的標的,若不懂這些,至少懂得尋求好的投資團隊,並且審視過去三至五年的投資績效,才能選到好的投資標的,抱得長久的,並且賺到錢。

[王誠宏小檔案]

國泰投信投資研究處副總經理

2014、2015連二年亞元雜誌(Asiamoney) 『臺灣最佳總經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