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孩子規則建立完全指南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獨家約稿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說起給孩子規則,很多爸媽都爲之犯愁。

“孩子都3歲了,可是一點都不聽話,沒點兒規矩,這可怎麼辦?”

“孩子2歲了,可以幫他制定規則了嗎?”

“剛剛建立好的規則,下一秒就給打破了。怎麼跟孩子建立規則好呢?”

“孩子小時候是不是都沒規矩?等孩子大了,懂事了,應該就好了吧?”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給孩子建立規則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然而,只要方法得當,建立規則也沒有那麼難。那到底怎麼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來制定相應的規則呢?

0~1歲,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

很多人都說,孩子1歲之前不需要講規則。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所謂“不講規則”,說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講規則的條例。這樣做,孩子不僅聽不懂,而且還會傷害他的安全感。但是,立規則的預熱是需要做的。

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好習慣其實就是守規矩。所以,從孩子出生起,到1歲,父母該做好的一件要緊事,就是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

頭一個月開始,就需要逐漸地幫孩子區分白天、黑夜,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兒,到了晚上,就儘量保持平和、舒緩的節奏。

日常生活中,要爲孩子安排好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爲孩子提供安穩的生活節奏,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HAPPY,睡前放音樂等等。

其次,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最好自己帶,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給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力氣去進行找補。而好的親子依戀關係之下,孩子與父母是彼此依戀、信任的關係,父母想要給孩子立規矩,自然就會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這個時候的孩子,大人做好安全防護,多用誇張的表情和言語去跟孩子互動。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坐起來,慢慢會爬,會走,隨着活動能力發展,探索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這個時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觀色,他們會根據大人的表情來判斷探索動作是否安全——他們知道微笑表示讚許,而驚恐或者生氣的表情,會讓他們撤退或者猶豫不決。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用表情來讓孩子感受規則。

同樣需要提醒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理解“不”的含義,所以,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不需要大聲說“不”,把他抱起來並帶他離開危險的地方就好了。

TIP:

爲滿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父母需要消除家裡的安全隱患,比如電插頭、尖銳的桌角等,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險物品貴重物品,也要遠離孩子的視線。

1~2歲,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通過前期有規律的養育,孩子一般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出現近乎執拗的堅持。比如,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吃飯時全家人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現變動,就會特別敏感,甚至大哭起來。

可以說,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並由此逐步上升爲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寶寶,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共情、轉移注意力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這個階段的孩子,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同時,可以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建立用完東西歸還原位的規則,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2~3歲,別和獨立期孩子硬碰硬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不過,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或者稱爲叛逆期。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做得越得勁兒。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髒!這一反應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爲。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爲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可以刺激爸媽。其實,當孩子在幹什麼“壞事”的時候,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鑽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你還和可以讓孩子學會排序,有些孩子吃飯前聽到爸媽讓他去洗手就不情願,硬是要直接吃飯。爲了讓孩子養成吃飯之前先洗手的習慣,建議換一個語序和孩子說話,把“吃飯前必須先洗手!”換成“我們洗乾淨手,然後吃飯。”這一招也許對有些孩子不奏效,那麼你再把“洗手”換成“玩水”試試——讓孩子體驗到,規則並不都面目可憎、嚴肅無趣,而是有意思的、值得遵守的。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快,他完全能夠理解說“不”的含義,對於不願意做的事情,他也會果斷地說“不”。這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所以,如果要和孩子說“不”,首先要允許孩子說“不”。這樣,孩子纔有說“不”的安全感。同時,爸媽還應幫助他將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分開,給他選擇的權利和能力。當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纔會尊重並能接受別人向他們說“不”。

這個時期,不建議過多地設立違反規則的懲罰,因爲這樣的負強化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讓他承擔自然的行爲結果就好。

比如,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第一次你需要告訴他不能打人,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的方式是握握手,或者拍拍肩,而不是打人。如果孩子再打人,你要堅定地向寶寶再說一次“不”,並說明結果:被打的小朋友會很疼、會哭,還可能會還手打你,也會把你打疼。你也可以模擬和孩子互打的情景,讓孩子知道被打是疼的。當然,如果孩子打人後,對方還手打了他,不需要護犢。問清楚情況,及時跟孩子闡述這個自然結果:打人之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TIP:給叛逆期孩子立規則要點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寶寶容易理解,讓他知道可以做什麼,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麼。比如,“你生氣了,可以打毛絨玩具或枕頭,不可以摔媽媽的手機”,而不是“不要亂扔東西”。

2、多建立正面的規則,避免使用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如,“爲什麼你總是在牀上吃東西?”“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你不要總是……”

3、立規則的過程中,爸爸捲入,孩子的規則會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規則,在他哭鬧的時候,聽不進任何話。這時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再立規矩。

5、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纔會清楚地知道家長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纔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建立規則更重要。

3~6歲 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的界限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幾基本上已經建立好,並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爲。

隨着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爲什麼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爲,並通過了解行爲的後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裡。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爲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纔有助於強化適宜的行爲,抑制不適宜的行爲,寶寶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爲

有些爸媽,經常一時心急,就噼裡啪啦給寶寶一頓訓。訓過之後又覺得愧疚,再加倍補償寶寶,這樣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會變得情緒反覆起來。還有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爲“兩面派”。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爲反應過大,甚至是採取體罰等方式。這都屬於負強化,最後只會讓孩子發現,扔東西是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對象。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TIPS:

這個階段,孩子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中。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的機率會比較大。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化的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爲。

2、別人的東西不要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後,再提醒一下親愛的父母們: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建立原則性的規則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另外,規則的建立不能剛性太強,有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做一些彈性的改動,而且孩子越小,彈性越大。剛性太強的規則過於嚴厲,孩子往往很難執行。

當然,規則的主體需要堅持。比如我跟開心說,冬天太冷不能吃冰激凌,但是有一次去哈爾濱,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冰激凌店,味道非常好,我不想讓她錯過,於是我就給她買了一個最小的,並告訴她:“媽媽不想讓你錯過這個美味的冰激凌,所以給你買了一個,不過這是個例外哦。一般情況下,冬天不能吃冰激凌,因爲太冷了,常吃肚子會疼。”那天之後,她還是會遵守原來的規則,並沒有吵着再讓我破例冰淇淋。因爲她知道,媽媽在合適的時候會滿足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