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1~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

1. 世界上惟一不變的是變。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變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2. “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表明

A.人的認識是主體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結果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

C.人的認識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覺而存在

3.溫家寶總理在給一位國務院參事的回信中,引用了兩句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這一古訓蘊含的哲理是

A.人的經驗是判斷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

C.感性認識高於理性認識

D.人民羣衆的直接經驗即實踐是認識的重要基礎

4. “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民以食爲天’”。這段話說明

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才能從事政治科技、藝術、宗教等等活動

B.人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

C.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着人的本質

D.人的物質慾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5. 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資本有機構成4:1,m′=100%,一年週轉4次,其年剩餘價值量和剩餘價值率分別是

A.80萬,100% B.40萬,400%

C.40萬,100% D.80萬,400%

6. 商業資本作爲一種獨立的職能資本,也獲得平均利潤,其直接原因是

A.商業部門和產業部門之間的競爭和資本轉移

B.產業資本家爲銷售商品將部分利潤讓渡給商業資本家

C.商業資本家加強對商業僱員的剝削

D.產業部門將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分割給商業部門

7. 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B.股份合作

C.合夥制 D.公司制

8.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用這幅對聯形象地諷刺了

A.主觀主義的學風 B.宗派主義的黨風

C.黨八股的文風 D.官僚主義的作風

9.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包含着兩個聯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

A.工人階級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

B.以工農聯盟爲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等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

C.以工農聯盟爲主體的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

D.工人階級同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

10.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統治或半統治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再加上土地擴大,其結果是

A.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爲統治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B.封建經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着顯然的優勢

C.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11.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核心是正確處理好

A.積累與消費的關係 B.投入與產出的關係

C.速度與效益的關係 D.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1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在各項創新中處於先導地位的是

A.科技創新B.制度創新

C.文化創新D.理論創新

13.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係表現爲

A.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礎,後者是目標

C.前者是內容,後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賴,相互配合

14.《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做到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A.10%左右B.20%左右

C.30%左右 D.40%左右

15.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將個人所得稅工薪費用扣除標準調整爲

A.800元 B.1200元

C.1600元 D.2000元

16. 2005年5月底6月初,歐盟成員國法國和荷蘭先後在全民公決中以多數票否決了《歐盟憲法條約》,這一事件說明

A.歐盟已失去其吸引力

B.法、荷兩國民衆對歐洲一體化建設現狀不滿

C.法、荷兩國將退出歐盟

D.《歐盟憲法條約》與歐洲一體化進程背道而馳

二、多項選擇題:17~33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17.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是在實踐的運行過程中實現的,其基本環節有

A.區分實踐活動的主體與客體

B.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

C.實踐主體依據目的、方案,藉助手段作用於客體

D.完成、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反饋調節

18. 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這表明

A.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B.社會發展過程與自然界演變過程一樣都是自覺的

C.人的自覺選擇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類總體歷史進程是不可超越的

19. 據報載,北京市××區開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動,通過文化資源孕育文明、羣衆文化哺育文明、文化興區培育文明等三種途徑,營造文明城區。這是因爲

A.文化和文明是沒有區別的

B.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構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D.文化進步程度與文明發展水平是同步的

20. 深圳青年歌手叢飛在8年時間內,捐資上百萬元資助很多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而自己卻身患癌症,負債17萬元。有人這樣評價他:“叢飛能夠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叢飛的行爲表明

A.人的價值不包含個人的價值選擇和目標設計等主觀方面

B.人的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

C.人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更表現在精神方面

D.社會價值的實現總是以個人價值的犧牲爲代價

21. 在資料積累過程中,實現個別資本增大的形式是

A.資本循環B.資本積聚??

C.資本週轉D.資本集中

22.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包括

A.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B.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C.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D.壟斷使競爭趨於緩和

2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有

A.按勞分配中的“勞”不是直接的社會勞動

B.按勞分配中的勞動量按照勞動者實際付出的勞動量來計量

C.按勞分配在全社會範圍內按統一標準實現

D.按勞分配必須通過商品貨幣形式實現

24. 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有

A.財政政策B.貨幣政策

C.產業政策D.收入政策

25. 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下列毛澤東的科學著作中,寫於這個時期的有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反對本本主義》

C.《新民主主義論》D.《論聯合政府》

26.194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下列選項中對這一總路線所含內容理解正確的有

A.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則,滿足貧僱農的要求

B.團結中農,允許中農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C.沒收地主土地,不再對地主分配土地

D.實行耕者有其田,將土地的所有權分配給農民

27.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B.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C.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D.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

28.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表現在

A.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B.明確提出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D.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29.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這一論斷的內涵是

A.計劃和市場都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的範疇

B.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

C.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D.計劃和市場是不能兼容的

30.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A.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人大、政協參與管理國家和參政議政

B.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互派成員到對方擔任領導職務

C.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通過多種渠道實行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D.吸收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中的優秀人才到國家機關擔任領導職務

31.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羣衆,因爲

A.廣大農民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中人數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農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

C.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保證和支持着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穩定發展

D.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

32. 2005年9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發表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他提出

A.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

B.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

C.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

D.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

33. 主要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發生的禽流感於2005年10月擴散到歐洲、中國、中東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認爲是傳染病“拒入”地帶的俄羅斯、烏克蘭、克羅地亞、希臘、瑞典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出現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國都感到了危機。這一事件表明

A.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

B.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直接導致了這一全球問題

C.協商對話和攜手合作是應對全球性問題的理性選擇

D.全球公共衛生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相應位置上。

34. 從前,滄州城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說是“鎮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災,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待到10年後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之不可或缺,於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遊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先生提出其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製成,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於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麼找得到呢?旁人聽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牀沙鬆者應求之於上游。衆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老兵解釋道:“我等長年守護於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鬆,西來的河水衝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衝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頭一樣。衆人聽後,無不服膺。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現並挖出了那兩頭石獸。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原理,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廟僧按照常理,認爲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4分)

(2)守河堤老兵關於石獸“逆流而上”的見解對我們辯證地思考問題有何啓示?並舉一例說明之。(6分)

35. 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倒奶那幾天,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分頭外出,幫助奶農聯繫收購鮮奶的企業,但收效甚微。時隔一年,這樣的事件又見諸媒體。2005年8月11日新華網報道,陝西某村十幾家奶農無奈把鮮奶倒進污水溝。爲幫助奶農售奶,當地政府聯繫了一家公司,收奶價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這樣的低價,該企業後來也不收了。

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嗎?

其實,全球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爲93公斤,中國僅爲7.2公斤。奶農倒奶固然與牛奶易變質且不能大量貯存有關,但前幾年一些地方農民一窩蜂地飼養奶牛,鮮奶的供應大量增加。同時,很多企業紛紛介入乳品加工業,有些產品尚未達標上市,消費者不敢購買。當乳品銷路不好時,企業便限量收購鮮奶。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3分)

(2)“倒奶事件”中隱含着什麼樣的經濟規律?(3分)

(3)爲避免發生類似的“倒奶事件”,你認爲地方政府應如何作爲?(4分)

36. 新中國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國工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中的職工,他們在經濟上還沒有獲得完全解放,他們還受資本家的剝削,這種剝削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只能夠受到限制,而不能夠消滅”;爲了工人階級根本的長遠的利益,還必須在“現階段自覺地忍受資本家之一定限度內的剝削”。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新中國成立後,工人階級成了國家的主人,爲什麼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中的職工還要“忍受”資本家的剝削? (5分)

(2)既然如此,爲什麼從1953年開始又要對私人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5分)

37. 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是貫徹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要“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從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說明,爲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體現着科學發展觀以人爲本的本質和核心?(5分)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從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說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與實現公平正義之間的內在聯繫。(5分)

38. 本題爲選做題,請在Ⅰ、Ⅱ兩道試題中選取其中一道作答,若兩道都回答,只安第Ⅰ道試題的成績記入總分。

選做題Ⅰ:

2005年X月X日下午,XX大學學生王文李波、張彬在自習室相遇。

王文:哎,你們注意沒有,這兩天,胡錦濤主席去北美訪問,隨行的居然有70多家象海爾集團這樣的企業“大腕”。上次加拿大總理訪華,來了277家企業,360多人。領導人出訪帶這麼多企業代表幹什麼?

李波:這有什麼新鮮!當年克林頓一上臺不就宣佈在世界上推銷美國產品是他的責任嗎?韓國更絕,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官都要成爲韓國商品的推銷員。

張彬:所以啊,EADS1的老總跟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拿了價值13億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車,還有爲北京奧運會提供的安保系統。

李波:施羅德有什麼辦法?國內經濟不景氣,他可以用這些訂單來證明自己還是有海外營銷能力的嘛。現在領導人出訪可不能只談友誼,經濟合作程度是考察領導人出訪成果的一個主要指標。

王文:難怪歐盟不顧美國反對,要取消對華武器禁運,看來也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

張彬:經濟全球化時代競爭這麼激烈,要保護本國利益,又不能損害別國利益,難啊。看來各國外交都得爲經濟“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官不是說,50年前,如果大使講經濟會被認爲是笑柄,現在大使如果不懂經濟更會成爲笑柄。冷戰期間,國與國的較量,軍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現在靠什麼?還不是靠經濟與技術!

王文:看來,世界真的變了!

注1:指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公司。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他們正在討論國際社會發生的一種什麼樣的變化?(4分)

2.爲什麼“現在大使如果不懂經濟更會成爲笑柄”?(6分)

選作題Ⅱ

隨着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面臨着三種主要因素制約,即經濟增長、能源以及環境。人們將發現我們面臨的是相互制約的三重困境(如下圖),人類必須從這種三重困境結構中去尋找出路。

圖片附件: 2006.jpg (2006-12-27 10:33, 21.58 K)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

1.運用普遍關係的觀點說明人類發展所面臨的三重困境。(4分)

2.分析人類發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戰略選擇。(6分)

答案

一、單選題

1. C 2. A 3. D 4. A 5. D

6. A 7. D 8. A 9. B 10. C

11. C 12. D 13. D 14. B 15. C

16. B

二、多選題

17. BCD 18.ACD 19.BCD 20.BC21.BD

22.ABC 23.AD 24.ABCD 25.CD 26.ABD

27.ABD 28.AC 29.BC 30.ACD

31.ABCD 32.ABCD 33.ACD

三、分析題

(1)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是要受條件的制約的,關隨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河水東流,石獸順流東下,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廟僧的失當之處在於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抽象地對待常理,因而判斷失誤。(4分)

(2)所謂的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維定勢的束縛,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其見解對我們的啓示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加以辯證地思考,多角度地或從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3分)舉出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的一個事例(故事亦可),說明所蘊含的辯證思維特徵。(3分)

35.「答案要點

(1)從表面現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產社會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麼有制之間有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完善,鮮奶銷售渠道不暢通的結果,不是經濟危機的徵兆。(3分)

(2)這個案例說明,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具有客觀性。人們過多、過快地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到奶年養殖和乳品加工行業,一旦供過於求,企業就會壓縮鮮奶收購量,奶農只好倒奶。(2分)這個案例還說明,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和滯後性,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政府有必要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逐步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1分)

(3)由於奶農和企業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對市場風險足夠的認識,因此,對方政府有必要鄧以引導和服務。如着力幫助奶農和企業進行市場預測和分析,開展事前供需調研,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形成較爲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鏈系;採取優惠措施,幫助奶農和企業開拓乳品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擴大內需;監督奶農和企業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促使其改進生產技術。(4分)

36.「答案要點」

(1)在建國初期,對民族工商業不能採取沒收的政策,而必須採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因爲中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在民主革命時期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新中國建立後又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承認《共同綱領》中規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發展對國計民生起有積極的作用。

在建國初期在財政經濟上國家面臨着嚴重困難,因此合理調整工商業是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按照統籌兼顧的方針,合理調整工商業,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使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纔有利於發展生產,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增加稅收,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衆的根本利益

(2)隨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會改革在全國的完成,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爲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在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性和盲目經營,與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存在,與國家對個體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資本主義工商業企業內部職工與資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資本主義剝削與擴大社會主義積累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

這些矛盾的發展,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日益成爲社會主義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只有從根本上改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惟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

37.「答案要點」

(1)第一,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作爲一種體系或一種制度,社會保障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組成。我國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爲本,即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完善和保障人權,包括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必須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着重體現了對公民經濟權利保障,體現了人民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以人爲本。

(2)第一,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係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第二,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還具有特殊的意義,它直接關係到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關係到維護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分配製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於形成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顧不同方面特別是生活有困難方面羣衆的利益,有助於促進和實現公平正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的手段,實現公平正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38.選做題

選做題Ⅰ「答案要點」

1.他們正在討論國際社會發生的變化主要指:

經濟方面:

(1)經濟全球化在不斷髮展,對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2)以科技爲先導,以經濟爲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冷戰期間,國與國的較量,軍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現在靠的是靠經濟與技術。

政治方面:

(1)和平與發展成爲當今時代的主題。兩者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2)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加大。冷戰期間,在國際關係中軍事因素佔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佔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係中起着顯著的作用。

2.現在之所以大使如果不懂經濟就會被視爲笑柄,是因爲: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係和科技和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以地緣、民族、宗教關係爲紐帶,積極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尋求和開闢經濟貿易關係的途徑。發展經濟貿易關係成爲各國對外關係中的重要目標和實質內容之一。在國際關係中,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愈來愈緊密。經濟上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爲國際鬥爭的重要形式。經濟因素不僅對各國國內政治,而且對國際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日益加大的原因在於:

(1)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2)加快經濟發展成爲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3)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繫更爲密切,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發展更趨複雜;

(4)經濟利益成爲各國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當今世界各國的外交,首先是經濟外交,即爲經濟服務的外交,經濟成爲外交的主要內容。冷戰結束後,國家的經濟利益往往成爲國家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制約着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它們的關係一般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這一主潮流。

選做題Ⅱ「答案要點」

1.(1)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繫是指事物間、現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係。它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條件性。

(2)隨着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面臨着三種主要因素的制約,即經濟增長、能源以及環境。三者之間是普遍聯繫的:

第一,經濟增長和資源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經濟增長是靠消耗資源爲前提的,自然資源爲經濟增長提供物質資料來源。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起促進或延緩作用。資源的分佈不均、經濟“難民”等都是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資源問題。

第二,經濟增長和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環境能爲經濟增長提供外部空間,經濟增長又對環境進行着影響。環境污染、傳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貧民窟的增加等都是在經濟增長中產生的環境問題。

第三,環境和資源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資源的消耗改變了人類生存的原有環境,使得全球變暖、森林破壞等問題出現。

(3)我們面臨的主要是經濟增長、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的三重困境,這已成爲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關係到人類未來。

2.人類發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戰略的選擇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全球問題,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質,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加大環境保護力度。(3)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以上答案僅供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