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到《48》屢試不爽!操縱觀衆其實比操縱評審更容易

文/多雲時晴

《PRODUCE 101》爲韓國Mnet電視臺於2016年所推出的大型選秀節目。首季由101位女子練習生參與,經由四次淘汰過程,選拔11位成員組成爲期一年的限定團體「I.O.I」出道;2017年,第二季節目也以相同模式選拔男子練習生,組成「Wanna One」進行活動。至2018年6月,Mnet與日本AKB48 Group合作,共同打造《PRODUCE 48》,集合日韓共96位女子練習生,爭取十二個出道名額。

▲Produce系列掀起韓國大選秀時代。(圖/翻攝自Mnet)

從《PRODUCE 101》到《PRODUCE 48》,節目至今已開播三季,不僅開啓選秀節目的新模式,同時也在亞洲掀起熱潮。有別於過往選秀節目以「評審分數」爲主,「觀衆投票」爲輔的型態,PRODUCE系列完全以「觀衆投票」作爲參賽者的淘汰標準,讓被稱爲「國民製作人」的所有觀衆,達到參與程度最大化

而此種標榜「由觀衆決定結果」的型態,在韓國蔚爲風潮,特別在第二季時最爲顯著,也影響2017下半年,JTBC、KBS電視臺接連推出大型選秀節目,同樣依循着「觀衆票選」的方式,開啓韓國「大型選秀時代」。

由第一季觀看至今,我的投入程度也在第二季時達到最大值。記得最後一集直播那晚,當得知金鐘炫(NU'EST的JR)未能成爲Wanna One的一員時,我立刻在熒幕前落下眼淚。然而,這也因此促使我思考關於選秀節目的諸多問題,不論是內容抑或情感層面

▲金鐘炫未能入選Wanna One當時引起許多爭議。(圖/翻攝自Produce 101臉書

投票,其實確認了某些被預設不合理

留意韓國選秀節目的觀衆,對於「鏡頭份量」與「惡魔剪輯」這些詞彙絕對不陌生。所謂「鏡頭份量」,是指節目播出時,個人出鏡時間的長短;而「鏡頭份量」的多寡,亦是影響練習生人氣認知度的重要因素。

若是節目播放了某位練習生勤奮不懈、克服困難的鏡頭,對於練習生便會產生正面效果。然而,這並不代表其他參賽者不努力,而是經由製播單位「選擇」後,被觀衆直接接納的結果。閱聽人所見,其實是已被挑選後的「真實」,並透過投票的實踐,加深此種現象的「理所當然」。

▲起初實力欠佳的金素慧受惠於節目呈現方式,最後順利選上I.O.I。(圖/取自金素慧Instagram/翻攝自YouTube)

相對地,「惡魔剪輯」則代表練習生負面鏡頭的呈現。此種負面鏡頭,常常是製作單位爲了增強節目張力,因此將組內矛盾、個人行爲刻意拼湊,放大檢視。然而,觀衆不一定能立即察覺與思考背後重製的可能,因此在直觀地接受節目內容後,便給予這些練習生負面評價

簡而言之,製作單位將挑選後的片段重新呈現在閱聽人的面前,讓觀衆在直覺的接受後,以「投票」的個人行爲作出選擇:對於被正面剪輯者給予票數的鼓勵;對於惡魔剪輯者則給予負面評價,並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因此,在「觀衆參與最大化」的表象下,其實無形中反過來認同了剪輯的成果,不知不覺服膺於製作單位的期待。

▲JBJ權玄彬被說是惡魔剪輯最大受害者。(圖/翻攝自權玄彬IG)

從這個角度而言,操縱觀衆其實比操縱評審更爲容易,甚至完美到不受質疑,因爲觀衆以自身行動合理化這樣的模式,並從中得到滿足。最終,閱聽者依然是被製作方算計的一環,某種層面,也用了實質的「投票」行爲,加深了節目所隱含的不合理。

成爲貼着夢想標籤的「重複利用半成品

隨着大型選秀節目的泛濫,觀衆亦逐漸從新鮮走向疲乏。快速且大量積累人氣的結果,換來的,常常是更加急遽的人氣泡沫化

這些由選秀節目誕生的限定團體,在出道前便展開人氣積累的過程,確保每位團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氣和知名度,解決許多韓國團體隊內人氣差距過大、和出道初期知名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I.O.I、Wanna One推出後,便能立即達到人氣最大化。

▲I.O.I、Wanna One的確成功獲得極大人氣。(圖/翻攝自I.O.I、Wanna One臉書)

以商業角度而言,這是一個相當有效率且成功的模式;但對於這羣比賽獲勝者而言,脫離限定團體之後的發展,常常就像溜滑梯的過程,開始面臨人氣的差距與崩跌。近期模式相似的選秀節目,如《The Unit》、《MIXNINE》與《偶像學校》,甚至在人氣累積的過程便不顯著,使得團體成績不如預期,《MIXNINE》更是連出道組合都無法誕生。

於是,懷抱夢想的參與者在經歷失敗後,開始在不同的節目中游走,被一絲「成功的可能」所召喚。最終,這些「半明星」卻往往成爲大選秀時代下,不停被重複利用的人選,換來「投入才能」卻「消磨夢想」的結局。

▲YG娛樂推出《MIXNINE》,結果沒能履行承諾讓優勝練習生出道。(圖/翻攝自《MIXNINE》臉書)現在進行式的《PRODUCE 48》,是否擁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聚焦於現正進行的《PRODUCE48》,標榜「日韓合作」嘗試爲陷入僵局的選秀節目注入新話題。起初,Mnet發佈與AKB合作的消息後,心裡其實相當好奇與震撼──在複雜的民族情結與差異極大的偶像風格上,究竟節目內容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與前兩季不同,第三季特別以「國際化女團」爲主旨,這也體現在主題曲《내꺼야(Pick Me)》以日韓文各半來詮釋,以及團體評價中日語歌曲的選擇。然而,進入能讓練習生一展長才的「位置評價」後,日本偶像具有的特質卻幾乎被隱藏,取而代之的,是韓國訓練系統下的「馴化」。

▼《Produce 48》主題曲甚至有日韓文各半。(影片來源:YouTube Mnet Official)

什麼是日本偶像的特質?在聆聽AKB48的歌曲《High Tension》時,可以發現它所傳遞的,是一種「共同歡樂」的感受。舞臺表情多隻有「盡情微笑」一種;舞蹈動作也相對簡單,且並未特別強調細節的整齊劃一。

但第二組《High Tension》的演出,可以看見韓國練習生將Rap實力、表情與舞蹈力度注入表演中,使其更加富有層次;而日本練習生竹內美宥的歌唱功底,也能在舞臺上有所展現。我想,這纔是「日韓合作」下應該展現的交流及融合,進而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High Tension》第二組展現日韓融合的最佳效果。(影片來源:YouTube Mnet Official)

日本參賽者與韓國練習生不同之處,在於她們是已經出道的歌手。即便兩國對於偶像的追求和期待不同,她們仍具有相當豐富與寶貴的舞臺經驗。但截至目前播出的內容中,仍然循着前二季的套路,看不見日韓文化特質的對話,與雙方偶像風格的交融,反而更彰顯韓國作爲偶像製造強國的姿態。

夢想,不是永遠向光

即便知曉製作單位的算計與「明星半成品」的存在,夢想的呼喚與包裝,仍然不斷吸引着參與者投入其中。在成功者與投入者不成比例的偶像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魔力,會讓自己被燃燒殆盡後,還能感到不虛此行?

多雲時晴白日是學院裡的文學研究生,夜晚是KPOP習舞者與聆聽者。在韓樂這塊海域潛水多年,終於浮出水面書寫,安撫自身躁動的靈魂。看更多請至粉絲團【癮韓】

想成爲韓星爆爆特約寫手嗎?歡迎投稿報名【韓粉圈圈】►看更多多雲時晴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