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關係 改變大陸經濟

胡鞍鋼檔案

正確認識和處理當代中國社會重大矛盾關係,是制定發展目標政策基本依據。十二五時期中國有哪些重大關係和突出矛盾?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思路來突破限制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這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宏觀層面、前瞻視角分析十二五時期影響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關係。

所謂重大關係,實際上就是中國面臨的重要深層次矛盾和當前突出問題,是影響中國發展的最大的限制條件,也是我們編制國家發展規畫的最大的國情背景。我認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十個重大關係,分別是:

1、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

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中國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才能保證經濟社會順利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即「天下大治」,就是中國最核心的國家利益之一。

2、增長速度與發展方式的關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始終是經濟建設的一條主線。從歷史上看,領導人的發展觀及發展方針經歷了「 多快好省」(1958)、「加快發展」(1992)、「更快更好」(2003)、「又好又快」(2007),這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調整的過程。我們認爲,最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方針就是「好」字當頭、「好」字優先,「快」已經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

3、城市農村的關係

中國現代社會的基本矛盾就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矛盾。改革以來,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形成「三元結構」;十五時期以來,政府轉向放鬆對農民工進城的限制,從而形成新的四元經濟社會結構,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市內部的一體化發展,對農民的基本方針是「富(農)民爲本」。

4、地區之間的關係

中國國情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差距擴大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現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逐步形成「兩橫三縱」爲主體城市化格局,形成「七區二十三帶」爲主體的農業安全格局,形成「兩屏三帶」爲主體的生態屏障格局。

高效率的使用建設用地,足夠的可耕地,對生態極度脆弱和敏感地區限制和禁止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才能爲子孫留下更大的綠色生態空間。

5、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係

改革以來,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2003年以來,黨中央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構想。關注、解決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產品、服務及知識,纔是政府的最大職責政績

6、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領導人才首次提出了「永續發展」戰略,「決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中國開始進入生態建設和自然恢復期。

7、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就是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中國經濟轉軌不是從「一隻手」(計劃之手)到「另一隻手」(市場之手),而是從「一隻手」到「兩隻手」,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們之間是相互結合、補充和促進。

8、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中國基本行政架構爲「條塊」並存、以「塊」爲主,使得中央與地方關係面臨兩個不對稱性。一是資訊的不對稱性,二是權力不對稱性。

解決「兩個不對稱性」問題要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充分發揮中央、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允許並鼓勵地方政府自主創新、先行先試。中央在制定方針、政策時要照顧到不同地方的特點和利益,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

9、物質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提「雙百」方針,在國內,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在國際上,堅持「對外開放、以我爲主」的基本方針,積極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要支援中華文化以各種方式「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

10、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從世界性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落伍者,轉變爲最大的成功者;從世界事務的領導者,轉變爲領導者;從全球公共產品的搭車者,轉變爲提供者。這既爲中國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擴大內需是中國長期發展的基本方針,對外開放是中國的長期基本國策。使兩者相結合是中國最成功的經驗,也是今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化消極因素積極因素,統籌和兼顧重大關係,化解突出矛盾,減少發展代價。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紅色中國 綠色錢潮》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