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夏天》的啓示:電視臺不做自制戲劇必死無疑 

姚南宏

《16個夏天》看來是2014年最叫好叫座的臺灣自制戲劇,跟徐譽庭主導規劃的《妹妹》,應是金鐘五十的兩大熱門

我在敲打鍵盤的當下是11月5日,這一天中天綜合臺晚上8點要播《非緣勿擾》第一集。

兩件事情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卻有着極深的關聯。《非緣勿擾》是中國大陸和臺灣合拍的都會愛情喜劇蘇有朋擔綱男主角製作人與臺灣元素。先前跟幾位電影朋友聊天時,討論到蘇有朋、吳奇隆林心如三人,這三人都是1970-1980年出生的演員,現在都有擔任製作人或出品人經驗。林心如回臺灣,促成了《16個夏天》。蘇有朋跟吳奇隆未來有沒有可能回臺自制戲劇呢?我想,對這三人而言,在大陸擁有高知名度高價酬勞,已非難事。難處在於獲得認同。林心如與《16個夏天》團隊用行動告訴大家,臺灣市場還有許多可能,只是還沒被髮掘。這件事的意義遠超過收視率數字

蘇有朋今(2014)年擔任臺灣電影《甜蜜殺機》男主角(導演爲連奕琦),跟林依晨共同詮釋臺灣少見的喜劇警匪片類型,從參與宣傳的積極程度,不難看出「鮭魚返鄉」的可能性。面臨臺灣、中國大陸與香港娛樂市場競爭,臺灣仍有某些自身文化積累的優勢,在臺灣市場獲得認同,在香港或中國市場都是加分。說得直白些,臺灣的經濟體規模遠不如中國大陸,但還有幾件事情,臺灣行,中國大陸還做不倒。例如:言論自由。言論自由能擴大或限縮文化創意的發展。舉個簡單例子金馬獎華人世界的分量大於金雞百花獎,跟言論自由脫離不了關係。我今年6月到中天電視媒體事業部社羣媒體中心工作,短短5個月,在電視臺內最強烈的感想就是,「爲了臺灣的網路、媒體、文化與文創產業着想,有能力的臺灣人應該要全力投入自制戲劇。」 臺灣內容網站的下一步極可能落在社羣影音臺灣電視轉型時若缺乏自有內容,百分之百淪爲下一個被淘汰的入口網站。 《16個夏天》回頭映證了內容爲王的古典美學,即使對AC尼爾森收視率調查有諸多不信任,但我相信《16個夏天》確實在臺灣電視圈引起不少討論,更是一部受歡迎的電視劇。即使讓網路溫度計做一個《2014臺灣十大偶像劇》,或請Gene (黑貘)分析一下;我猜想《16個夏天》在社羣數據的表現,仍是今年臺灣戲劇的領頭羊。提到自制戲劇,大家第一個會想到三立電視臺。三立在2013年自制戲劇1500小時,佔臺灣整年度戲劇拍攝量高達7成,2012 年,自制戲劇的總營收達15億元新臺幣,約佔三立當年營收 的27%。(數據來源:《【彭博商業週刊每週精選】三立電視臺,不務正業最賺錢》)三立電視在自制戲劇最強勢的部分,是將整個產業鏈結的營運模組串接好。我相信包括中天電視在內的各家大型電視臺,都在思考或執行「自制戲劇」。不朝自制內容邁進,臺灣多數電視臺最後的命運,不是被外國或中國大陸資金吃掉,就得走向倒閉之路。電視頻道是假的,內容纔是真的。《16個夏天》告訴各電視臺,即使三立電視擁有自制戲劇的豐富經驗,只要「戲不如人」,在收視率與社羣數據就會敗下陣來。東森戲劇臺能買中一部《奇皇后》,卻很難連續買中三檔戲都有《奇皇后》的效果

作者姚南宏,現任中天電視社羣媒體中心副理,部落格:《獨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