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今公映:從歷史縱深處回望初心聽開天闢地時青春風雷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一羣年輕人,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上海石庫門,共赴建黨之約。誰能想到,就是這羣平均年齡僅僅28歲的青年,衝破沉沉黑夜,點燃革命星火,掀起了氣壯山河的驚雷巨瀾;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此起航,穿越重重關山,奮進漫漫征途書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史詩

建黨百年時的7月1日,電影《1921》全國公映,帶觀衆歷史縱深處回望初心,聽開天闢地時青春風雷。截至昨天中午12時許,影片預售票房已破億元,成爲許多觀衆尤其是青年觀衆慶祝七一、重溫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

《1921》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製並導演,鄭大聖聯合執導,黃軒王仁君倪妮等一批優秀演員出演。影片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發生在1921年前後的故事,重現百年前波瀾壯闊的歷史羣像——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國內各股勢力的追蹤和阻撓,克服重重困難,齊聚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於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在各地開啓超前點映,全國公映前,《1921》走進過大學校園中央黨校,也與資深影迷相逢。對於先睹爲快的觀衆而言,這部以信仰、以青春、以激情、以詩意繪就的影片及其所展現出的“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都讓他們久久難以平靜。

《1921》全片第一個鏡頭給了陳獨秀牢獄中回望的眼睛。眼神裡,是百年前的革命者對當時社會的絕望,亦飽含着對青年未來的希望。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學子們這樣體悟鏡頭語言:“它呈現了百年前一個四面楚歌、百廢待興的舊中國,引出電影之問:百年前的中國爲什麼需要中國共產黨,那羣年輕人爲什麼要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銀幕上,毛澤東奔跑在上海夏夜的街頭,腦海中閃回的畫面停留在革命伴侶對話中——楊開慧問:“人生好短,短到可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今天的付出還有意義嗎?”毛澤東答:“當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國家,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理想。爲理想奮鬥,爲真理獻身,即便是一無所獲,也值得。”在長沙,年輕的觀衆說,“革命理想高於天”,沒有比這更適合的影片推介詞了。

故事裡,即便被跟蹤,李達亦執意趕赴印刷廠,他要把“百姓”改爲“人民”。別人問有何不同,李達答:“當然有區別了,‘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字義相近,但本質完全不同。”許多觀衆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而李達夫婦天台對話,楊開慧、鄧恩銘等人的犧牲,影片裡值得凝望的細節比比皆是,都成爲觀衆心裡的名場面

此前,有年輕的學子說:“《1921》讓人觸摸到了可知可感可信的革命先輩。百年前,他們其實是我們的同齡人。當他們爲信仰而生,又爲信仰而死,我能體會到一種‘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

今天起,將有更多青年人走進影院領略百年前那羣“同齡人”的初心之純、主義之真、信仰之堅和理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