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派駐太平洋島嶼憲兵撤回上海

傳記文學第738期《駐防沖繩的國軍憲兵胡經謙與行政院物資供應局》

「中國憲兵司令部派駐太平洋島嶼憲兵隊」,從一九四八年底就逐步從西太平洋各島嶼撤離,最後的人員在一九四九年二月回到上海,解散後與駐守上海市的憲兵第九團同營區。此時徐蚌會戰已經失利、蔣介石下野,憲兵司令部也奉命縮編並轉移到衡陽,訓練機構轉移到芷江。眼見國軍的敗亡、國統區飆升的物價、叢集城市的難民與風涌的學運,許多從太平洋歸來的憲兵離開了部隊。

一九四九年初胡經謙回到上海,隨後就選擇退伍。他很安然地回到溫州農村,同樣以一個平民的身分迎接新政權的到來。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十月一日中共建國,不久後共產黨的幹部來到溫州,也很快組織起農會並進行土地改革。然而不論農會還是中共幹部組織的民兵,在胡經謙看來都是招收地方上的窮人與無業漢,由這些人來執行所謂的「改革」。

關於中共的鬥爭手段,胡經謙回憶「我看過他們鬥爭地主,先把人綁在大車上游街,然後拉上一個大臺子批鬥。鬥你還要用你的錢來開支,不是用公家的。當時鬥爭還沒有打人,一切都是農會計劃好的。下面的人高呼槍斃就槍斃,農會共幹說了算,也沒什麼法律。他們當時鬥爭地主,國軍的軍官也被拖出去槍斃。地方有名望的一定被鬥,附近有個鎮殺最多,後來土改又殺更多。從我家鄉逃出來的人很多,我的小學同學就逃出六個,越到後面越慘,只要是仕紳、當過鎮長、當過村長的殺很多。其實共產黨在北方是更加兇狠,過長江以後的還算是比較好的。」他逐漸感到不安,到了第二年他只能看着自己的母親被民兵押上批鬥臺上鬥爭。

一九五○年四月清明節夜晚,胡經謙在靈昆島南端和三十來人一起上了條帆船,用去福州做生意的名義出航,船上都是皮鞋、皮箱、雨傘一類的生活物資。胡經謙告訴我:「我搭老百姓的帆船,因爲我家靠海邊才跑得了,要是在北方或是內陸就不會這樣幸運了。」那時中共對沿海郊外的管制還沒太嚴厲,臺灣的基隆港也有溫州商人組織,他們想要到臺灣後順便做點小生意維生。

小帆船藉着東北風在臺灣海峽行駛了三天才到達基隆港。胡老記得到臺灣第三天,海南島的國軍撤退到臺灣。他們一行人到基隆港後,被基隆港務的防衛單位以非法入境拘捕,胡經謙被關了一個多月,才被聞訊趕到的大哥保釋出來。

胡老在臺灣始終沒有結婚,退伍後一直獨居在桃園郊區的眷村,在當地的工廠裡面工作。閒暇時興之所至,便招集住家附近的幾個眷村酒友一同喝金門高粱酒,從一開始十多人,到最後逐漸凋零到只剩三人可以邀約。

一九八八年他終於回到溫州老家,小他六歲的大弟胡經綸,一九五一年「鎮壓反革命」時因爲成份壞,十七歲的他被強制停學與批鬥。老四胡經緯、老五胡經華都只到初中畢業,老六胡經周與一九四七年纔出生的胡經憲讀到小學也不準受教育,整個毛澤東時代都被下放種田。

從一九八八年到二○一六年之間共回去十三次,也曾邀請溫州的親戚來到臺灣遊玩。二○一五年四月時,返鄉探親的胡經謙拜訪在憲兵十五團三營九連一班時的班長潘庭槐,談到一九四五年九月駐防南京時的概況,其中在陸軍官校大禮堂中的受降典禮,潘庭槐上士回憶日本陸軍支那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上將簽字之後走過他身邊,低着頭不願看周遭的人羣。一九四六年內戰爆發後,潘庭槐選擇退伍返回溫州老家。胡經謙向記者說到:「班長結婚時,我和幾位戰友一起來溫州出席宴席了,可惜沒打上招呼,誰曾想這一別就是七十年啊。」(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