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重圖紙裡的智慧與汗水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 訊 員 王 寧
儘管手頭還有其他科研課題,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鑽井工藝研究院(以下簡稱“勝利鑽井院”)自動化鑽機項目組長付廣萌還是一咬牙,毅然接受了研發設計“勝利天工”新型動力貓道的艱鉅任務。11月18日,在向記者回憶上述一幕時,付廣萌仍然記憶猶新。
動力貓道即鑽井用自動化貓道,主要用於鑽井作業時,鑽桿、鑽鋌、套管等石油管柱在地面排管架和鑽臺面之間的往返輸送,是鑽井自動化的得力助手。
“時間上最多半年,並且不算上加工製造和現場裝配應用的時間,大家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是一場惡戰。”在勝利鑽井院自動化鑽機項目團隊的會議室裡,7名成員集體沉默,他們知道這裡面的巨大壓力。
“要全面超越國內外同類廠商”
八年前,當中國石化第一代國產動力貓道誕生時,所有研發人員都興奮於實現了鑽井管柱自動輸送,人力得到解放。然而這些年來,同類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領跑行業的擔子重新壓在勝利研發人員身上。
今年,中國石化新疆工區有15套石油鑽機等待配套動力貓道,要求全部由原先單根管柱90秒的輸送速率,提升至50秒輸送1到3根管柱,“要全面超越國內外同類廠商”。
“研發第一代貓道用了3年,現在只有半年時間,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一線急需啊!”生產運行負責人鄧霖第一個打破沉默,“這個時候我們不上誰上,幹就完了!”
研發團隊各路人馬立即分頭行動。這邊組織招標選商,寧讓廠家等圖紙,不能圖紙等廠家,另一邊設計組開赴新疆實地測量。
這次需要配套的15部鑽機,來自4個不同的生產廠家,15套鑽機15個樣,貓道設計要像私人訂製一樣,逐一測量,逐一加工。在大西北茫茫戈壁上,付廣萌帶領人手馬不停蹄,一天要跑上千公里,最遠的塔里木80121SL隊,離輪臺基地800多公里,一個來回加實地測量至少要2天時間。
一個多月裡,大家每天一睜眼就是跑井,閉上眼也是跑井,後來粗略計算整個行程,足足繞地球一圈還多。
正式設計階段,上述研發團隊成員全部集中進行封閉式辦公,心無旁騖做設計。那段日子裡,7人設計團隊達成一致共識,時間比吃飯重要,靈感比睡覺重要。他們在一起相互激發,共同碰撞,不分晝夜,思路有了隨時討論、作圖。經過近20天的集中攻關,終於拿出了新產品的圖紙。同一時間,6個生產廠商也枕戈待旦。
“從來只有圖紙等廠家,沒有廠家等圖紙,碰上你們這還是頭一遭。”7月的天氣已經炎熱,廠家師傅一邊擦着汗,一邊接過厚厚的一沓圖紙,掂了掂,約摸一斤重。“勝利天工?我記住你們了。”廠家師傅說。
“給我半個月?不,七天足矣”
在生產廠家的車間裡,“圖紙”下了指令,車、銑、刨、磨、鑽、鏜全線開動。在機器轟鳴聲中,勝利設計人員終於得以喘息片刻,此時時間過半,進度過半,接力棒交到了團隊質檢組長王新峰手上。
質檢等不得樣機交付,從機牀開動的那一刻起便主動介入生產。根據相關標準,王新峰結合以往經驗,列出了機械結構、電器、液壓等部件共計160多個檢查項點,邊加工邊檢查,吃住都在廠家。然而,當第一臺樣機組裝到試驗檯架上,卻暴露出了一個嚴重的設計問題。
樣機狹小空間內出現了機械干涉,重新加工配件,重新組裝,機械動作雖然可以完成了,但設備出現了抖動。付廣萌聽說後驚出一身冷汗,他掛斷電話,連夜趕到廠家,整個研發團隊悉數到齊,大家點頭會意,所有人立即覈對數據、分析受力……問題出在油缸耳板上。
別看小小兩個耳板,由於焊接時沒有對準中心軸,軸向誤差超標,導致了設備抖動。於是他們割掉耳板重新焊接、對中,抖動減弱了,但並沒有消失。
“還有系統參數沒有調節!”團隊負責編程的工程師王江華一語道破,“給我半個月的時間?不,七天足矣!”所有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後續調試中,王江華從電流大小到泵流量,再到信號大小,逐個參數調整,爲了選擇最優的控制程序,經常和廠家的技術人員爭得面紅耳赤……
8月底,產品達到交付條件,這是國內首套具備同時輸送1到3根鑽井管柱功能的液缸直推式動力貓道。緊接着,後續生產全部跟上。國慶節期間,15套印有“勝利天工”的國產新型動力貓道陸續裝運,向塔里木和江漢開拔。
立冬時分,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鑽井工藝研究院先後收到勝利塔里木分公司和江漢石油工程公司的感謝信――“勝利天工”的新型動力貓道現場應用一個月來,較常規動力貓道的管柱輸送效率提升45%以上,節能40%,維保週期延長100%,各項性能指標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