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公里南遷 難度堪比故宮文物

中統局運臺灣56箱、萬餘件史料調查局史料特藏室成爲國際知名的中共研究資料室。(杜宜諳攝)

調查局特藏室史料,是由中統局人員在國共內戰戰火下,自南京押運到廣州再輾轉抵臺,路程長達約2000公里。調查局兩岸處官員說,當年這批史料顛沛來臺,艱辛過程不亞於故宮文物、黃金運臺

依據漢學研究中心組長黃文德撰文的《法務部調查局特種資料典藏概況》,指大陸學者高華推論,調查局特藏室史料,最早可溯源於1930年代中統局在南京道署街的局本部「瞻園」訓練股所設立的圖書室,當時主要收藏中統局破獲的中共地下機關文件宣傳品

調查局前身的中統局,全稱爲「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原本只是國民黨爲了清共,所成立的黨員身分、忠誠調查的黨務組織。之後在抗日、國共內戰,轉變爲肅清共黨組織、地下諜報機構,甚至刺殺漢奸特務組織,資料顯示中統局在抗日、國共內戰期間,估計超過1800人犧牲。

193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調查統計局,下設三處,第一處爲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處,主管黨派調查、第二處是戴笠指揮的特務處、第三處處長丁默村主管郵電檢查。1938年調查統計局改隸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爲中統局;戴笠的特務處發展成軍統局,丁默村則轉爲汪精衛政權情報頭子

因此中統、軍統系出同門,雖業務不同,早年互有系屬,被稱爲「調查局之父」的前調查局長沈之嶽,就曾被戴笠吸收爲軍統局人員,潛伏至共黨組織。

調查局指出,1948年10月國共爆發徐蚌會戰後,國民黨黨員通訊局即將這批史料整理成56個木箱,從南京運往廣州,隔年再轉運臺灣。史料一度滯留基隆港,後來落腳北市環河南路當時的內政部調查局局本部,由當時的第二處(調查局第四處、兩岸處前身)負責監管;史料在40年代一度對外公開展示。

1953年,調查局在新店青潭幹部訓練所設專室保管,名爲「薈廬資料室」,1970年史料由青潭搬至新店的調查局本部,當時調查局長沈之嶽停用「薈廬」名稱,改名調查局資料室。

調查局後來接收前警總青溪園」,成爲調查局青溪園區,1997年這批史料跟着兩岸處搬遷至此,由於位處山區,氣候潮溼,保存不易,部分史料出現發黴、脆裂、蠹蟲卵及蛀蝕破壞情形,因此調查局近年除與中研院近史所合作數位化,另向行政院爭取預算,委請圖庫公司將文件數位化掃描,以永久保存,也便於學者專家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