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選中的臺灣人與兩岸關係

董彥良

臺灣2012年總統與立委大選已經不到2個月了,臺灣著名的國立政治大學未來事件交易所在11月15日公佈20至24歲人數約120萬的「首投族」(第一次有投票權的年滿20歲的年輕人)支援度預測結果顯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領先尋求連任的總統馬英九幅度高達36.9%。這個領先幅度實在是令人震驚。

回顧這2個多月以來馬陣營不斷的在選戰及其行政措施上犯下許多錯誤諸如民生問題的咖啡漲價、監察院不當關心「三隻小豬」小額募款運動、教育部「禁止師生戀」及「禁6歲以下學童補習」、農委會堅持老農津貼只調漲316元,還加上排富條款,文建會的「夢想家」事件,只演兩場戲,卻花掉2億1500萬,及兩岸和平協定與其公投議題林林種種,這些種種錯誤不僅讓馬陣營焦頭爛額;也讓其對手民進黨順利擺脫「農舍事件」並在「臺一線」與「三隻小豬」的議題營造出對臺灣人的一個美好的未來感。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馬陣營在最近的選舉操作上連犯錯誤,將大好的領先優勢損失殆盡,在選戰的最後的緊要關頭上陷入苦戰並有可能落選失敗,也讓選戰最後到底鹿死誰手,誰也不知。

回到「首投族」的問題,「首投族」即「年輕人」,臺灣的年輕人要的是那些?其實要的也不多,不過是一個可以奮鬥的未來讓其可以順利買房、結婚生子、有一個安穩的家、安定的社會,過一個好好的平淡生活。但現今臺灣房價高漲、薪水凍漲、年輕人就業不易並不敢結婚,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與不滿。再加上臺灣長期的「反共」教育深入民心,甚有「恐共」的心態,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與未來對臺政策的走向多有憂心。年輕人如此的無奈是否就代表想「換黨執政」?尚未得知。但前述的情況對於處於30至50歲的上班族及中間選民而言,也是感同身受。諸如此類也讓馬陣營所犯的各種錯誤轉進變成民調不停滑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方面從國立政治大學未來事件交易所所公佈的兩岸政策受歡迎程度上,從六月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受歡迎程度大幅領先蔡英文約40%,8月底以後更是擴大到60%。但10月8日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之後,馬英九領先蔡英文的幅度從10月9日以後劇降到35%。10月17日馬英九提出兩岸和平協定的政見之後,馬英九領先蔡英文的幅度再降到17%以下,到11月馬英九僅領先蔡英文6.2%。可見馬英九在其最能領先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上的優勢,有如自由落體般的隕落。而臺灣人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筆者認爲也值得臺北的國民黨及北京的共產黨重新思考。

2011年年初《讀者文摘》發表臺灣學生出國留學的國家人數統計中,到中國大陸唸書人數爲第三,預期2012年將會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臺灣學生開始大舉西進中國唸書,在中國大陸卻面臨不同於留學其他國家的挑戰與問題,而最爲嚴重的問題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而2011年年初依《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身分認同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在下降;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則不停升高,創有史以來新高,2010年達到52.4%。其實這些問題早已被北京關注,但臺灣的年輕人爲何看待兩岸關係會有與中國大陸漸行漸遠的看法?這個問題是一個多重的複雜概念,難以用三言二語來一語蓋之。

現行的兩岸關係可以從國際政治層面、東亞層面以及臺海層面三個層面來看,不過,筆者認爲在臺海層面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兩岸關係的走向一直都被共產黨、國民黨以及民進黨等三個主要政黨的政治精英所主導。但有趣的是中國大陸一直想統一臺灣,其對臺政策經常「不顧血本」的釋出各種善意但卻無法讓臺灣的人民民心有對其歸屬感,這也是一方面中國大陸充滿着統一臺灣的歷史使命感,但另一方面在看待兩岸關係的關鍵走向卻充滿着其自身的無奈及憂慮。

爲何中國大陸認爲其如何的爲統一臺灣而賣命努力?爲何對臺百般放利諸如ECFA等?但其總是覺得爲何臺灣人民民心是如此難以掌握?從臺灣人民的某種角度來推測,可能是因爲中國大陸對臺政策太過關注在臺灣的精英層面上。這可從中國大陸幾乎都關注在以下的臺灣精英身上可以看出端倪。

第一: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及親民黨的高級黨官及退休高級文官。第二:臺灣的各大財團家族及其高級幹部。第三:臺灣的學術界精英,尤其是對政治及政策面有影響力的學者。第四:在大陸的臺灣人各種社團及其團體領導。

中國大陸如此地花工夫與這些臺灣精英來往,不外乎是想借由與其互動產生良好的影響並以改變臺灣內部現況以爲統一大業而做努力,但卻忘了臺灣的民意及其選舉中的選票早已經是由臺灣全體人民一票一票積累而成,而非臺灣任何一人或一黨可以決定臺灣未來的去向,而臺灣人民的民意走向也是中國大陸想要爭取但卻也無法真實掌握的心中之痛。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政界、學界及廣大的大陸人民們基本上對臺灣也存在着幾個與臺灣人民不一致的看法:

第一,從歷史視角層面來看:

中國大陸普遍認爲自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來,臺灣人民受到日本及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臺灣人民有着強烈的出頭天的悲壯願望。但隨着國民黨政權本土化的進展,臺灣人民的歷史悲情和出頭天願望有所淡化,不過一旦面臨選戰的關鍵時刻,潛藏在臺灣民衆意識中的悲情和出頭天願望會再次發酵轉爲選票。

但筆者認爲這種看法基本上已經是「過去式」了,現今的臺灣人民已經走出了這種歷史悲情情結,並且目前在臺灣內部如果有那個黨真要用這種方法來獲取選票,不僅無法開拓中間選民的票源,自家的票源甚至可能會「萎縮」;最重要的是這種看法反而會觸怒多數的臺灣人。因爲多數的臺灣人會認爲是「中國大陸在1895年打敗仗而隨便割讓臺灣給日本」以及「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戰敗退至臺灣導致後來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政治特權及對臺灣人的政治壓迫」。

第二,從文化教育視角層面來看:

中國大陸自1949年以來即與臺灣長期分離,不論是在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令以後,甚至到現在的2011年,62年來大約有60年是處於完全敵對的對峙,兩岸的各項交流至今也仍處於一定的「隔閡」與「不信任」。兩岸人民不論是中國大陸人民或臺灣人民在1949年之後的「兩岸分治」下,各自在其所「統治的土地上」對其所統治的人民進行的國家機器最重要的認同養成教育階段「中小學教育」中「政治化學習」,由於「意識型態」的不同進而形成二條永遠無法交集的「思想平行線」。此點這纔是筆者認爲是真正的「兩岸關係的最大問題與障礙」。

因此,中國大陸人民對臺灣的認知上幾乎是停留在「1949年以前在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臺灣有個日月潭與阿里山」、「臺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深受日本人的影響並應有很多人會說日語」、「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等般的刻板印象;不然就是臺商如何在大陸「包二奶」,「臺灣的本省人都是臺獨」等的不佳看法;甚至現今中國大陸的大學本科生以上的學生還存在着把臺灣看成是「國統區」的怪像,再加上長期對臺灣有着「隔着臺海看臺灣」的距離及複雜感等各種情結並進而產生奇特的「臺灣情結」。

此類看法筆者認爲這些均是長期的錯誤看法再加上無法長期在臺灣生活居住,導致許多「沒去過臺灣」、「去過臺灣但沒有深層瞭解」、或「只能接觸某一方面人士」的各類大陸人士(尤其是涉臺學者),以致無法精準的判斷臺灣民意走向。當然,反過來說,臺灣對大陸也是一樣存在着「錯誤知覺」的看法,這隻讓雙方的「隔閡」與「不信任」繼續存在着而難以化解。

第三,從臺灣人口結構視角層面來看:

目前臺灣的人口總數約在2,319萬人,其人口結構主要由以下族羣所組成:

第一,「漢族」。

在臺灣的「漢族」可再分爲「本省人」與「外省人」兩大族羣。「本省人」(指的是1949年以前即已經在臺灣居住的漢族及其後代,包括閩南人客家人)、「本省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85%(閩南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70%與客家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15%);「外省人」(主要指的是1949年以後隨着國民黨來臺灣的漢族及其後代),「外省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13%。而不幸的是,前述的「本省人」在中國大陸的人民印象中是被看待成「土着的臺灣人」以及「政治傾向是面向着臺獨的臺灣人」。

第二,「原住民民族」。

「原住民族」主要是由受臺灣官方所承認的19個部族所組成。原住民族約佔臺灣總人口的約爲2%以下。

第三,1990年代以來之境外移民所組成的「新住民族羣」。其人口數不到1%。

從人口數及人口結構來看,佔有臺灣總人口85%的「本省人」才應該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爭取目標,但也許是基於曾經有過的「國共合作」或是其它的考慮因素;臺灣人民比較可以看到的都是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外省人的精英份子」(請注意這些人不到臺灣人口的1%)進行信任式的互動與交流,就像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生說過的「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一般,但這些都是讓臺灣人民對國共之間想達到兩岸和平的種種努力產生相當大的質疑與不信任感,當然也許還有另外的其它因素是臺灣人民所不知道與不瞭解的。不過這些情況已經造成國民黨的馬英九無論有多努力的致力於兩岸和平,並費盡口舌的對臺灣人民忠心說明其「非賣臺」,也還是讓臺灣人民對其產生不信任感及對臺灣的未來產生不確定感,進而導致部份中間選民選擇向民進黨靠攏導致馬英九的選情頻頻告急

臺灣人民的纔是現今在臺灣的各項選舉之中的真正主人,也是臺灣未來走向的最重要關鍵的一羣。隨着2012年大選日益逼近,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選情呈現膠着狀態,馬英九雖然仍還有連任的機會,但蔡英文也有取而代之之可能,這已讓中國大陸對臺灣的2012大選憂心不止頻頻想關切卻又怕被指控介入大選而坐立難安。

中國大陸如果真解決臺灣問題就要更關注真正的臺灣人民的想法,其對臺政策應修正,否則無法確實掌握臺灣人民民心那兩岸關係只有裹足不前,對想統一臺灣而完成統一的歷史大業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應該是感到憂心忡忡的。

作者董彥良,復旦大學博士,臺北市,教職。版權爲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