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亞太慈善英雄榜:做慈善不等於大把扔錢

這是《福布斯亞洲版連續第八年聚焦亞太區著名慈善家,特別是那些因爲發起創新項目而在過去一年裡備受關注的慈善家。在這48位上榜成員中,既有那些對於如何能夠最好地造福社會擁有宏偉構想的億萬富豪,也有不太出名、但其慷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商業人士。

我們評選這份名單,不是爲了選出捐款數額最大的人,也不可能收集到這方面的數據。我們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慈善人士和慈善事業的關注。每年我們都試圖發掘一批新的利他主義者,但這次的榜單上有幾位因爲在過去一年裡作出的重要捐贈或者發起的項目而再度上榜。我們的目標是選出真正的慈善家,也就是那些用自己的錢而不是公司的錢去做慈善的人(除非他們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因爲把股東的資金捐出去算不得真正的慈善之舉。

我們也沒有把專職從事慈善事業的基金會管理者、志願者和善款募集者羅列在內。他們在執行已提出的慈善項目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們的關注點是那些提供資金和提出宏偉構想的人。當然,榜單上的很多人同時做了幾件事——他們不僅自掏腰包捐款,還讓他們的公司捐助慈善基金會。無論怎樣,如果通過這份名單可以鼓勵更多人投身慈善事業,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榜單如下,按照國家和上榜者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

澳大利亞

克萊夫·貝格霍費爾(Clive Berghofer),79歲

克萊夫-貝格霍費爾集團(Clive Berghofer Group)創始人

去年8月向昆士蘭醫學研究院(Queensland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捐款4,500萬美元,學院現在更名爲昆士蘭貝格霍費爾醫學研究院。2001年曾向該研究院捐款550萬美元用於創建癌症研究中心。他13歲輟學,到鋸木廠工作,後來轉行,在家鄉圖文巴從事土地銷售和房地產開發。他還曾捐助當地學校、體育俱樂部、醫院和慈善機構,以及南昆士蘭大學

奧德特·埃克塞爾(Audette Exel),51歲

ISIS(亞太區)公司創始人兼CEO

她的ISIS基金會每年爲尼泊爾和烏干達的3萬多貧困人口提供幫助,與當地的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機構展開合作。她在新西蘭長大,曾在澳大利亞和香港擔任國際金融律師,30歲時被任命爲百慕大一家銀行的董事總經理,而後在1998年與他人共同創辦該基金會,還聯手創建了ISIS(亞太區)公司,公司爲基金會的運營間接成本提供資金支持。這家總部現位於悉尼的公司(主要業務爲企業併購諮詢服務和爲基金經理們募資)已經向該基金會捐款超過700萬美元。

安德魯·弗雷斯特(Andrew Forrest),53歲

福特斯庫金屬集團(Fortescue Metals Group)創始人兼董事長

去年10月他向澳大利亞西部的五所大學捐款6,200萬美元,爲獎學金和住宿學院提供資金支持。今年3月,他創建了全球自由網絡組織(Global Freedom Network)。這一組織由其名下現有的、以廢除奴隸制度爲目標的自由行動基金會(Walk Free Foundation)聯合三大宗教共同創建。同時,他還致力於改善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就業和醫療狀況。2011年他辭去鐵礦石巨頭福特斯庫金屬集團的CEO職務,以便專注於慈善事業。他和妻子妮科拉在2013年成爲最先簽署“捐贈誓言”的澳大利亞人,承諾將在有生之年把大部分財富捐給慈善事業。

詹姆斯·帕克(James Packer),46歲

皇冠度假酒店(Crown Resorts)董事長

去年11月,在其位於悉尼港的價值20億美元的賭場度假酒店項目得到政府批准後,他拿出5,600萬美元創建了悉尼藝術基金(Sydney Arts Fund),捐款一半來自其家族基金會,另一半來自其持有半數股權的賭場運營商皇冠度假酒店。半數款項將捐給悉尼西郊貧困地區的藝術團體。

中國大陸

陳峰,61歲

海航集團董事長

他的私人控股集團(海南航空公司作爲旗艦企業)去年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捐款160萬美元,爲加納的在校女童提供餐費補貼。作爲集團主要股東,他推動了該集團在慈善方面的投入,幫助了中國的青少年、傷殘人士和環保事業。該集團成立於2000年,截止2012年12月已捐款1.27億美元。

黨彥寶,41歲

寧夏寶丰能源集團總裁

這家煤炭加工企業的總裁去年承諾捐款1.86億美元,用於資助其家鄉寧夏的學生入讀大學,到2020年時將有1萬名學生從中得到經濟援助。今年1月,全國婦聯在報告中說,黨彥寶在過去七年裡已經幫助了寧夏的10萬多名貧困學生。他在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捐贈百傑榜上排名第二。

樊建川,57歲

建川實業集團創始人

在過去八年裡他出資1.6億美元,在四川省修建並經營一個包含32棟建築博物館(目前仍在擴建)。這位房地產開發商和私人收藏家用其中8棟建築來存放抗日戰爭時期的紀念品,用另外25棟建築來存放文革時期的800萬件文物。藏品中包括當時使用的刀、作戰方案和手榴彈,還有紅軍在上世紀30年代用過的一把手槍。大約10%的文物對外展出。

任元林,61歲

揚子江船業集團董事長

據當地新聞網站報道,在去年12月他向自己名下的基金會捐款4,100萬美元,用於老人教育和公共服務等公益事業。他在2012年6月設立江蘇元林慈善基金會,主要爲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提供幫助。慈善研究公司Kordant Philanthropy Advisors的資料顯示,他將所持公司股份的大約28%(價值7.5億美元)捐給了該基金會。

中國香港

陳曾燾,88歲

恆隆集團聯合創始人

去年12月他向香港公開大學捐款65萬美元。他和妻子陳許啓明在1997年創立思源基金會,資助香港和內地的科研、教育和醫學事業。他和已故的哥哥陳曾熙在1960年創建了房地產開發商恆隆集團,目前由他的侄子陳啓宗和陳樂宗負責管理集團。

方黃吉雯,65歲

健康快車創始人

1997年,這位前普華永道中國區主席在火車上開辦了健康快車眼科醫院。該慈善項目範圍已經從中國農村地區的白內障手術擴展到了醫生培訓和診所網絡。

羅伯特·米勒(Robert W. Miller),81歲

Duty Free Shopping聯合創始人

今年5月他承諾向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捐款1,300萬美元,用於推廣和培養本地藝術家。該協會說這“可能是香港藝術界最大的個人單筆捐款”。此前,米勒和妻子尚塔爾在2004年向該協會捐款300萬美元,用於將一個座棄用彈藥庫改造成劇院。

田家炳,94歲

企業家和實業家

他在1982年設立田家炳基金會,並將他的大部分財產都捐給了這個基金會。2011年他又劃撥2.57億美元用於該基金會。該基金會旨在提升大中華區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質量。在2001年經濟危機期間,他把他在九龍塘的房子賣掉,搬到普通的出租屋居住,以便爲該基金會騰出更多的資金。他出生在中國大陸,十幾歲時前往越南,創建了一家瓷土公司,結果卻被日本侵略者關停。後來他前往印尼,但他的橡膠工廠成爲了當地高漲的反華情緒的受害者。最後他定居香港,創辦了幾家生產塑料產品和化學品的工廠。

印度

阿施施·達萬(Ashish Dhawan),45歲

中央廣場基金會(Central Square Foundation)創始人兼CEO

他的中央廣場基金會致力於改善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教育狀況。該基金會與州政府展開合作並資助非營利組織,目標是創建一系列學費低廉的學校、培訓校長和跟蹤記錄教師培訓機構的質量等等。他承諾向該基金會捐款850萬美元,並且已經向新創辦的阿育王大學捐款350萬美元。這所大學的目標是在收取低廉的學費的同時提供世界級的人文教育。他擁有哈佛大學MBA學位,曾供職於高盛(Goldman Sachs)。1999年他從美國回到印度,創建了私募股權公司ChrysCapital,2012年辭職後設立了該基金會。

戴希·班度·古普塔(Desh Bandhu Gupta),75歲

Lupin創始人兼董事長

他在2012年設立了戴希·班度與曼殊·古普塔基金會(以他和妻子的名字命名),並在過去一年裡向該基金會捐款330萬美元,同時打算在今後五年撥出2,000萬美元給基金和。這個基金會專注於乾旱少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Dhule地區,那裡超過半數的人口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捐款用於增加作物產量和促進農村企業發展,以及技能培訓和乳品行業發展。這位製藥行業億萬富豪的目標是建立可以規模化且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農村發展模式。

羅希尼·尼勒卡尼(Rohini Nilekani),55歲

Arghyam創始人

去年8月她出售了價值2,700萬美元的印孚瑟斯(Infosys)股票,將其中的一部分款項用於改善印度法律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慈善事業。她還打算向印度成立時間最長的智庫新德里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捐款170萬美元。她的丈夫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是印孚瑟斯聯合創始人,今年剛在議會選舉中失利。她已經向該委員會捐款580萬美元。多年來,羅希尼總共捐出約4,000萬美元,其中大多數捐給了Arghyam基金會,該組織致力於保護地下水和改善衛生系統。這個位於班加羅爾的非盈利組織由尼勒卡尼於2001年設立。

阿賈伊·皮拉馬爾(Ajay Piramal),58歲

皮拉馬爾企業(Piramal Enterprises)董事長

這位製藥行業大亨在過去四年裡向他的皮拉馬爾基金會捐款600萬美元。該基金會致力於降低安得拉邦農村地區的孕產婦死亡率,同時經營着水過濾工廠和自動售貨機,在古吉拉特邦、中央邦和北方邦以低價大量出售清潔水。該基金會每年還向印度頂尖大學和商業學校的100名學生提供獎學金。基金會工作人員多年駐紮在艱苦的印度偏遠地區,他們與農村學校的校長合作,努力改善當地教育狀況。去年12月,該基金會在拉賈斯坦邦創辦皮拉馬爾領導力學校,爲校長們提供爲期三年的培訓課程。

印尼

西奧多·拉赫馬特(Theodore Rachmat),70歲

Triputra集團創始人

他通過其家族的A&A Rachmat Compassionate Service基金會向印尼17所重點高等院校的獎學金計劃提供支持,使9,800多名學生從中受益。他還資助了印度的32個醫療診所,已經爲69.8萬名患者提供了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同時,他還向非營利組織Endeavor Indonesia提供資金支持。該組織致力於培養具有高度社會影響力的創業者。

夏貢·塔西亞(Sjakon George Tahija),62歲;喬治·塔西亞(George Santosa Tahija),56歲

Austindo集團理事

塔西亞兄弟倆共同管理着塔西亞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把最大的努力放在了消滅登革熱-日惹項目(Eliminate Dengue-Yogyakarta)上。登革熱是由蚊子攜帶傳染的疾病,該項目是消滅登革熱的全球研究努力的一部分。該基金會還參與海洋保護,資助了多支海洋巡邏隊和一個養殖礁魚的試點項目。該基金會向優秀學生髮放補助和獎學金,爲考古學研究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提供資金支持。兩人是已故的尤利烏斯·塔西亞(Julius Tahija)和吉恩·塔西亞(Jean Tahija)的僅有子嗣,尤利烏斯和吉恩在1990年設立了該基金會。尤利烏斯曾是印尼德士古太平洋公司(Caltex Pacific Indonesia)董事長,並與他人共同創建了印尼自由港公司(Freeport Indonesia)。如今,該家族控制的Austindo集團擁有棕櫚油、採礦和眼科診所業務。

翁俊民,62歲

國信集團(Mayapada Group)創始人兼董事長

他說服其他八位印尼企業大亨每人向今年4月成立的印尼健康基金(Indonesia Health Fund)捐款500萬美元。他的目標是再勸說12位印尼企業大亨也加入捐款行列,爲這個旨在對抗肺結核和擴大計劃生育項目的基金會總共籌集1億美元。微軟的比爾·蓋茨來到雅加達參加開幕典禮時表示,他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將提供對等捐款,把該基金擴大到2億美元。翁俊民在去年開始了一系列的大筆捐贈,當時他和蓋茨承諾向全球健康基金(Global Health Fund)各自捐款1億美元,用於對抗脊髓灰質炎、瘧疾、艾滋和其他疾病。去年12月,他簽署了捐贈誓言。翁俊民是瓦哈納傳媒公司(Wahana Mediatama)的多數股持有者,該公司出版發行了《福布斯》印尼版。

彼得·坦努利(Pieter Tanuri),50歲;維羅妮卡·科隆達姆(Veronica Colondam),42歲

Multistrada Arah Sarana公司總裁/YCAB基金會CEO

輪胎生產商Multistrada公司的總裁坦努利向雅加達的YCAB基金會捐款,併成爲其董事,幫助拓展該基金會的計劃。這個有15年曆史的慈善組織由他的妻子科隆達姆管理。該基金會運營着40所學校,已經向做着小生意、子女正在上學的低收入母親提供了700萬美元的小額貸款。她打算建立並資助一個250萬美元的基金,讓YCAB基金會可以提供更多貸款。

日本

福武總一郎(Soichiro Fukutake), 68歲

樂生控股公司(Benesse Holdings)董事長

在通過文化來改善社會的想法推動下,他成爲亞洲最雄心勃勃的當代藝術項目贊助人之一。他的福武基金會出資建立了倍樂生藝術公園(Benesse Art Site)。該藝術公園擁有多座博物館和藝術設施,分佈於日本內陸海(Inland Sea)的幾個島嶼上,一大特色是建築設計都出自安藤忠雄(Tadao Andoh)之手。去年,倍樂生藝術公園主辦了第二屆瀨戶內三年展(Setouchi Triennale)。這個爲期三個月的展會展出了200位日本和海外藝術家的作品,吸引了100多萬人次參觀。倍樂生控股公司經營着貝立茲(Berlitz)語言學校、備考課程和療養院。

船井哲良(Tetsuro Funai),87歲

船井電機株式會社(Funai Electric)創始人兼董事長

2008年與紅襪基金會聯手發起紅襪美日青年棒球交換生活動。每年,日本和波士頓的青少年都會進行互訪活動,爲期12天,通過他們對棒球的熱愛來學習彼此的文化。今天夏天,12名日本男生將訪問波士頓,接受棒球臨場授課,並參觀文化地標,跟隨投手上原浩治(Koji Uehara)和田澤純一(Junichi Tazawa)的腳步。這兩人曾幫助紅襪隊贏得2013年世界職棒大賽(World Series)冠軍。

花澤木河(Kikka Hanazawa),43歲

VPL公司CEO

與他人共同創建日本時尚女孩(Fashion Girls for Japan)基金會,爲2011年地震和海嘯災民籌集善款,在2011年和2012年籌集到60多萬美元。此後,她和合作夥伴將該基金會更名爲人類時尚女孩(Fashion Girls for Humanity),爲其他有需要的地區提供服務。去年12月,一場旨在幫助菲律賓颱風海燕災民的拍賣會籌集到11.15萬美元,用於購買濾水器。她說,她和她的女裝公司(VPL是“visible panty line”的英文縮寫)已經向該基金會提供了“大量資源”。

三木谷浩史(Hiroshi Mikitani),49歲

樂天(Rakuten)董事長兼CEO

在線零售商樂天爲他帶來了77億美元財富,但他說他打算捐出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用於提高日本人的英語水平。這個項目致力於完善在校英語課程。他將英文定爲樂天的官方語言,所有員工都必須通過英語考試才能獲得晉升。他說,“英語不再是一種優勢,而是一種必需品。”今年4月,他向美國的全球公民行動組織(Global Citizens Initiative)捐款5萬美元。這位哈佛大學的MBA與美國很有淵源,他的父親是在耶魯大學教書的經濟學家,母親的童年時光有一段時間是在紐約度過。

馬來西亞

賽莫達(Syed Mokhtar Al-Bukhary),62歲

MMC公司和DRB-HICOM公司控制人

在過去十年裡,他的慈善事業已經走出馬來西亞國門。他在巴基斯坦建立難民營,在幾內亞設立孤兒院,併爲中國、印尼和伊朗的災民提供重建援助。他在烏干達、南非、尼泊爾和澳大利亞開設醫院和研究所,部分原因是爲了推廣伊斯蘭教。他在吉隆坡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越來越多的展會和活動,並正在擴大藏品數量。他在家鄉創辦的Alor Setar大學對來自世界任何地方的貧困學生都不收取學費。截至一年前,他的捐款總額已超過5億美元。

安東尼·費爾南德茲(Anthony Fernandes),50歲

亞洲航空(Airasia)集團CEO

自從2012年以來,他的亞洲航空基金會已經向多個組織捐款超過20萬美元,這些組織包括:Thien Chi Bamboo Bicycle組織,用於在越南向季節性農工提供淡季工作;Rags2Riches組織,用於向100名菲律賓人提供設計和製作手袋的培訓;柬埔寨生活藝術組織(Cambodia Living Arts),用於向當地學生們提供傳統表演藝術的培訓。其他項目包括向因爲森林採伐而受到影響的山區部落咖啡種植者提供幫助,保護印尼日惹的歷史建築,在馬來西亞未通電地區設立小水電站。另外20萬美元將在今年捐出。該基金會還爲去年11月臺風海燕的菲律賓災民籌款200多萬美元,用於重建住房,幫助人們在家中開辦便利商店。

Mina Cheah Foong,54歲

馬來西亞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董事總經理

她把時間和金錢奉獻給了有很大爭議的事業,例如反對強迫未成年人皈依伊斯蘭教、幫助變性者、性工作者和同性戀羣體、向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庇護等。她發起“改掉使用塑料袋的習慣”(Kick the Bag Habit)運動,促使國家對使用塑料袋徵稅。她的另一個環保倡議說服政府把馬來西亞南部的Belum Temengor定爲生態敏感的雨林地區。

尼尼安·莫幹·羅德納丁(Ninian Mogan Lourdenadin),60歲

MBF控股公司CEO

在過去十年裡他曾向慈善團隊捐款1,500萬美元,用於兒童的教育和醫療,以及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斐濟的印度教廟宇。他是一名曾在倫敦接受培訓的醫學博士,後來投身商業,現在是MBF控股公司的大股東。該公司在上述國家涉足印刷、製造、零售、汽車分銷和種植園等業務。他的名字出現在去年的英女王生日榮譽名單上,他對慈善業的貢獻是受邀原因之一。

菲律賓

何塞·馬裡·阿爾伯特(Jose Mari Albert),64歲

Isport Life公司CEO

在2004年創建Operation Compassion,爲災民提供住宿,例如不久前因颱風海燕受災的災民就有從中受益。該組織的資金來自於個人捐獻及其私人持股公司的捐贈。這家公司在菲律賓經營意大利運動品牌斐樂(Fila)的專賣店。他的慈善組織如今正在受災地區協助修建400個避難所,並開發臨時性社區,增添公共廁所、洗浴間、水井和食物種植區,同時還提供心理創傷諮詢服務和飲食。

安吉洛·金(Angelo King),87歲

安吉洛·金基金會名譽董事長

他在1978年創建該基金會,自1999年從公司退休後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該基金會身上。他的財富來源於Anito連鎖酒店。與其他組織合力解決教育、文化、醫療和精神需求。去年,該基金會的捐款總額達到51.5萬美元,來自其投資基金的利息收入。

裡卡多·坡(Ricardo S.PoSr.),83歲

世紀太平洋集團(Century Pacific Group)創始人兼董事長

由於童年時期的飢餓經歷,他在2010年創辦了CPG-RSPo基金會,旨在改善兒童營養水平和緩解飢餓。該基金會與很多機構合作,向在校兒童提供飲食,受益者每年達到300萬人次。他在1978年創辦世紀制罐公司,獲得了“金槍魚先生”的綽號。“上帝對我非常仁慈,我覺得必須用我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幫助那些飢餓的孩子。”

小恩裡克·雷頌(Enrique Razon Jr),54歲

國際集裝箱碼頭服務公司(International Container Terminal Services)董事長兼CEO

他出資重建了受颱風海燕影響最大的菲律賓部分地區。他對慈善業貢獻包括重建塔克洛班的機場和通過海港轉運救災物資。他名下的多家公司還爲一棟醫院樓提供了570萬美元資金。號召港口運營商協助救災,甚至包括馬達加斯加的港口運營商。他的ICTSI基金會正在受災嚴重的菲律賓薩馬省修復五個託兒所。這個基金會主要向該公司的七個菲律賓港口附近的公立學校和貧困地區捐款。

新加坡

蔡天寶(Chua Thian Poh), 65歲

和美置地公司(Ho Bee Land)董事長兼CEO

自從2008年以來,他已經向新加坡的大學教育捐款至少1,000萬美元,主要用於培養創業者和社區領袖。去年7月,他的蔡天寶創業教育基金(Chua Thian Po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und)贊助了一個爲期五天的創業訓練營活動,首批參加者是來自新加坡技術教育學院的28名學生。他的財富來源於房地產,最近在新加坡聖淘沙、中國和英國開展了引人注目的房地產開發項目。

吳欽亮(Goh Cheng Liang),85歲

立邦漆新加坡公司(Nippon Paint Singapore)創始人

他的吳氏基金會成立已有20個年頭,於今年3月向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捐款4,000萬美元,用於癌症研究和幫助建立一個質子束治療設施。此前,該基金會曾向該中心捐款1,000萬美元,並向教育行動和其他醫療項目提供支持。他的財富來源於1962年與日本立邦漆公司(Nippon Paint)合資成立的公司。

林榮福(Peter Lim),61歲

私人投資者

他在上個月剛剛向“林榮福和平研究教授職位”(Peter Lim Professorship in Peace Studies)捐款240萬美元。這個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新職位是一個旨在研究宗教間關係的計劃的一部分。今年4月,美國的一個智庫把新加坡列爲全球宗教多元化社會排行榜榜首。林榮福曾是股票經紀人,他的財富很多都來自於投資棕櫚油巨頭豐益國際(Wilmar)。在過去六年裡,他已經向體育和獎學金等教育事業捐款至少1,600萬美元。

蘇瑞福(Saw Swee-Hock),83歲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研究員

十年來他已經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和英國的大學捐款3,000多萬美元。今年4月,這位人口和統計學專家承諾向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蘇瑞福東南亞中心提供“大量”捐款。他的博士學位即在該學員取得。據報道,他最大的一筆捐款是在2011年捐出的2,400萬美元,用於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其家族的財富來源於投資房產,一部分投資資金來自於其商人岳父的遺產。

韓國

鄭文雪(Jeong Mun-Sul),76歲

未來產業(MIRAECORP.)創始人

今年1月鄭文雪向韓國高等科技學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KAIST)捐款2,100萬美元,用於腦科學研究和培養學術人才。他還在2001年向該校(他曾是校董會主席)捐款2.35億美元,用於信息技術和企業技術研究。他以財富不傳子女們爲原則。在1983年他創建半導體設備製造公司Mirae,2001年退休,把權杖交給了資深員工而非家庭成員。

金妍兒(Kim Yuna),23歲

奧林匹克花樣滑冰冠軍

這位運動員在“歲月號”客輪沉沒事故發生後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捐款10萬美元,用於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庭。在2007年首次走嶄露頭角時,她就開始投身慈善事業,已經向多個項目總共捐款240萬美元,包括救助去年11月菲律賓颱風海燕的災民和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嘯的災民。她在2010年冬奧會上獲得金牌,今年又收穫銀牌,現已退役。她幫助年輕的滑冰者,併爲平昌贏得2018年冬奧會主辦權出了一份力。被稱作“妍兒女王”的她還同時做模特,唱歌和主持電視節目。

閔南奎(MinNam-Kyu),67歲

JK集團董事長

閔南奎在今年4月承諾,在高麗大學配合的前提下,他將在五年裡每年向該校捐款100萬美元。這些錢將用於一個研究設施,研究如何提高環境調節能力以應對核災難或者全球變暖的情況。他的慈善努力還涉足藝術和文化領域,在過去幾年裡資助了多位藝術家。他在1986年創建JK集團,如今該集團旗下有三大子公司——KD化工、Jakang工業和JK材料,主要生產塑料製品和其他石化產品。

樸喜貞(Park Hui-Jeong),83歲

前教授

她在今年1月爲韓國高等科技學院(KAIST)學生提供了10萬美元獎學金。還在2012年11月向母校高麗大學捐款18.5萬美元,同時有望在今後每年持續捐款。她和已故丈夫柳根哲(Ryu Geun-Chul,一位開創性的草藥學博士,也曾在高等科技學院擔任教授)曾向該校簽字移交了價值5,500萬美元的不動產,用於設立柳根哲體育中心。該中心在2010年開放使用。她在上世紀40年代畢業於護理系,隨後被政府派到新西蘭和英國學習,回國後擔任高麗大學護理系教授和主任。

中國臺灣

徐航健,71歲

私人投資者

徐航健去年向母校臺北淡江大學捐款400萬美元。他曾在該校學習管理學。34歲從學校畢業後,他開始把投資股票作爲一種愛好,從臺灣海軍退役後更是如此。這曾使他一度破產,但現在他總共賺到了2,000萬美元。該校將把這筆捐款(這是該校得到的最大一筆捐款)用於修建一個國際會議中心,預計將於2016年完工,將以徐航健已故的父親徐壽健的名字命名,作爲這筆重要投資的紀念。

李鵬雄,64歲

泛新工業公司(Fancy Wood Industries)董事長

李鵬雄在1997年創建了一個基金會,以此紀念他的已故父親李科永。該基金會旨在促進臺灣的公共圖書館系統,秉承其父的遺願。1,200萬美元捐款用於修建四座圖書館,其中包括一座耗資430萬美元、位於臺北、以園藝學藏書爲特色的新圖書館。他還承諾明年再捐款230萬美元,用於在臺灣北部的宜蘭市修建一座圖書館。他的父親富有創業精神,起初在臺灣從事木材貿易和加工,後來到泰國生產傢俱,創建瞭如今在泰國上市的泛新工業公司。

葉寅夫,63歲

億光電子公司(Everlight Electronics)董事長

捐款340萬美元,用於在臺北市區爲其母校臺北科技大學興建一棟13層大樓,去年11月舉行了該樓的落成剪彩儀式,命名爲億光大樓。該校專門從事LED研究的光電工程系和環境工程及管理研究所將入駐該樓。

尹衍樑,63歲

潤泰集團董事長

他在去年向臺北榮民總醫院和陽明大學捐款1,460萬美元,用於培養醫療人才。同時還捐款400萬美元,幫助政府當局在海外推廣臺灣文化。臺灣文化部將與40所大學和機構合作,把臺灣的藝術、文學和電影推介到他們所在的城市。他還捐出1億美元設立“唐獎”,頒發給可持續工程、生物科技和漢語言研究領域的卓越人士,上個月進行了首次頒獎。2011年,他承諾捐出其95%的財富,並且剃髮以示決心。《福布斯》亞洲版估計其財富總額爲44.8億美元。

泰國

波恩查·本卡隆古爾(Boonchai Bencharongkul),62歲

全聯通訊公司(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創始人兼董事長

他斥資840萬美元修建了6層樓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這是泰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博物館在2012年對外開放,擁有最大的泰國當代藝術品永久陳列。來自他個人收藏的400幅繪畫和雕塑包括了泰國藝術家他旺(ThawanDuchanee)的100件作品。同時,他每年拿出100多萬美元用於支付人工和維護費用。

謝純美(Tipaporn Chearavanont),45歲

DT集團聯合創始人兼CEO

她協助設立了Buddharaksa基金會。該基金會致力於翻新孤兒院,向孩子們提供獎學金,併爲佛教僧侶的生活和教育提供資金支持。她的Magnolia Quality房地產開發公司贊助環保活動,並向促進社區照顧和社會意識的社會事業項目頒發iCARE獎。其父親是卜蜂集團(Charoen Pokphand Group)董事長謝國民(Dhanin Chearavanont)。

邱威功(Vikrom Kromadit),61歲

安美德集團(Amata)董事長

邱威功創建了這家工業房地產開發公司,但現在他將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寫書和主持電臺節目,宣傳他有關目標設定的想法以及簡樸的佛教生活方式。他向學校和監獄捐獻了30萬冊他撰寫的勵志書籍。他在去年進行了爲期七個月、行程4萬公里的房車之旅,途徑中國、緬甸、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以加強文化外交和國際關係”,併爲一個科研中心收徵集想法。他向政府捐獻了用於修建該中心的地塊。每年,他的安美德基金會都會向繪畫和雕塑競賽的獲獎者發放14.4萬美元獎金,並將3.3萬美元授予一位資深文學作家。

汶初·迪通(BoonchuTrithong),69歲

Sirin科技公司前CEO

這位前議員和大學事務部部長已經離開政壇,把更多的時間及其25%的財富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在去年捐款300萬美元,用於修建泰國政法大學南邦府校園的一棟新建築。1999年時他曾向該校園的第一棟建築提供了土地和190萬美元資金。該校園是總部位於曼谷的政法大學在泰國北部的第一個校園。此後,他又協助興建了宿舍和圖書館。他還爲泰國北部各年齡段的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

譯 于波 校 李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