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古詩裡描繪的鄉村畫面,也是今人情牽夢繫村落圖景。古村落被建築學家喻爲空間說書者”,穿越千百年,這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鄉村田園,至今仍令人心生嚮往;一個院落、一座廟堂、一方戲臺,它們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心靈深處鄉愁的寄託。如何才能激活古村,留住鄉愁?

1月10日,記住鄉愁▪2016首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主辦,CCTV-7《鄉土欄目承辦。《鄉土》欄目發揮媒體責任,搭建平臺,邀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古村落守護者參會,分享經驗、分析問題、探討策略、籌謀發展,圍繞“記住鄉愁”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留住古村落就是留住鄉愁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然成爲公衆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鄉愁是中國人對滋養自身精神根脈傳統鄉土文化的一種集體情愫,古村落則是呈現鄉愁文化基因的有形載體。然而,隨着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很多村落卻在迅速消失官方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4年,中國自然村由363萬個減至252萬個,10年銳減110萬個自然村。如今,隨着越來越多古村落的主體流失,將直接導致傳統建築無人維護,傳統文化無人傳承,古村落髮展舉步維艱。

研討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旅遊經濟和管理專家魏小安擲地有聲的發問,“追憶鄉愁,首先是愁鄉。古村落已經遭遇數次破壞,城鎮化浪潮之下,新房子一排一排蓋起來,古村落還剩下多少?”國務院參事、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古村落保護領域多有觀察與調研,他表示,“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萬里長征才走過第一步,過去幾年城鎮化進程中,我們失去了太多,現在留下來的精華村落如何保護非常關鍵。“

對於當下古村落髮展中存在的問題,魏小安總結爲以下五個方面:保留不完整,保護不到位,模式不成熟,競爭同質化,聯動效應差。演講中,仇保興談及村莊規劃和整治中的七點對策:保護農村生態景觀特色;堅持功能和空間的有機混合;保持鄉村生態循環;傳承鄉土文化;堅持適用技術推廣;尊重自然;制定鄉規民約,保護傳統風貌;以及堅持“逆向整治”。

“記住鄉愁“是本次論壇的主題,仇保興強調,保護古村落正是留住鄉愁。”什麼叫鄉愁?鄉愁不僅僅是文化上詩意的描述,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精髓。“仇保興加以解讀:從心理學角度講,鄉村就是農民對鄉土熟悉環境的安全感,是恆久記憶,是文化傳承。一旦村莊沒有了,村莊包含的祖先文明都沒有了;從經濟學角度講,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人地關係密切,村莊積累了大量農副產品,這些一村一品的農副產品都是鄉愁的濃縮;從社會學角度講,農民對當地氣候等等資源的熟悉和利用,是人類擁有的重要社會資本,掌握了社會資本才能享受鄉愁。

保護古村落重在傳承文化基因

積澱着幾千年文化氤氳,古村落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保護古村落,絕不僅僅是留下一個個村莊、一幢幢民居,相較於物質空間,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專家學者更爲關注的內容

孫以棟浙江工業大學和山堂藝術設計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傳統村落(鎮)文化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十年鄉土調研,他西北至新疆禾木白哈吧,西南至西藏樟木、雲南騰衝,北至黑龍江,東南至臺灣,行程達30萬公里。如孫以棟所述,古村落裡活着的文化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物質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墳地固然重要,而發生於這些物質的存在中的記憶、習慣、儀式、信仰等傳統則更加重要。並且這些根植於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隨着現代生活的變化可以健康的生長。

研討會上,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專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古村落的重要內容》爲題加以闡述。田青談到,他把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喻爲“三根柱子”和“兩層樓”。所謂“兩層樓”,在上層的是以漢字爲載體傳播的精英文化,而底層的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與古村落保護息息相關。田青說,“保護古村落首先要保護民居、特色建築,保護的不是空殼子,不是可以替代的外來文化,而是古村落中存在的活生生存在的、可以觸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戲、唱民歌、過傳統節日,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浙江惠明集團董事長、杭州文瀾書院理事長任平談到,在古村落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資源,這是古村落中興過程中人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走訪古村落你會發現,很多民俗民間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個村落是獨立存在的,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些文化遺產隨着村落的存在而流傳,就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古村落建設,要從中找回鄉村失落了的傳統道德、民間信仰,消失的農村文化景觀,以及丟失的民間傳統藝術。”他個性化地將非物質文化資源喻爲尋路古村落保護的路標。

旅遊開發於古村落保護具有雙面

古村落要保護更要發展,近年來興起的鄉村旅遊無疑成爲一個助力因素。聯合國教科文官方合作機構、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諮詢機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陳平演講中提到,“鄉村旅遊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在經歷了工業化文明衝擊之後,城市居民對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嚮往與迴歸。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和吸引力。鄉村生活單純而寧靜,符合現代人們希望尋找安寧和鄉土記憶的心態。”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古村落作爲旅遊產品更多進入人們的視線。

論及鄉村旅遊於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利弊,專家學者的觀點也各有不同。魏小安提出,“這些年古村落得到了重視,普遍開發,也見到了效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品牌。事實證明,旅遊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手段。”仇保興提到古村落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西遞宏村,旅遊門票收入、房屋出租、農產品銷售都成爲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其收入在農業收入十倍以上。孫以棟則表示,旅遊開發對於古村落髮展的作用具有雙面性,傳播保護與破壞建設共存。

保護與發展古村落,各地多有探索實踐。廣東即是一例。廣東省旅遊局規劃統計處副處長、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等有關科研機構特聘研究員陳衛東在研討會上發言,帶來了廣東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案列,廣州增城的萬家旅舍、佛山順德長鹿休閒農莊,以及江門開平碉樓與村落。政企互動成功開發,將開平打造成珠三角的周莊,同時實現了讓鄉村文化遺產永存。 “國奧鄉居”項目是另一範例。國奧集團副總裁張浦寧介紹,國奧集團以箭扣長城腳下的北京懷柔區田仙峪村作爲試點,對當地30套老舊閒置房進行原汁原味的外觀修復、民俗民風的內設改造,輔以現代化的設施設備、文化要素的整體包裝和管家式的特色服務,用以發展鄉村旅遊和養老產業。經過半年多的運營,該項目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爲創新古村落保護、發展鄉村旅遊和養老積累了經驗,開闢了路子,找到了模式。

《鄉土》開啓古村落尋訪之旅

“古村落中最具價值的是那些至今仍具有活態意義的生活細節和文化符號,這不僅可貴,更亟待保護,需要我們用科學有效的手段使之能夠發展下去。”這是《鄉土》多年來在宣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時所得到的一個最大體會,這些電視人由此產生了一個願望:未來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留住中國古村落的美和特質。《鄉土》宣傳保護中國古村落,不僅僅是爲了弘揚那些蘊藏在古村落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更是着眼於未來,在新的歷史時期,讓古村落原本優良的生態基因和優秀的文化基因得以存續並長久發展下去。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輯趙澤琨接受採訪談到,“《鄉土》欄目作爲農業頻道的文化名片,多年來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尤其是關注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這次研討會邀請到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守護者和實踐者,在大家閃爍着思想光芒的講演中,我們分享到很多知行合一的真知和智慧。我們希望本次研討會成爲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傳播之路上一個新的美好而詩意的開端。”

2016年,CCTV-7農業頻道《鄉土》欄目還將開啓一段尋訪古村的旅程,誠邀觀衆一起感受生活,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