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正式出爐

【點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全面小康時期,居民對休閒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對質量休閒產品服務更加嚮往,對通過休閒提升幸福感更加渴望。

一、2019-2020年中國休閒發展環境

(一)經濟發展:增長波動,恢復迅速

2019-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複雜的環境變化,積極因素與面臨挑戰並存。第一,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不斷顯現,一系列引領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逐步形成。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第二,公共衛生風險顯著提升,給經濟發展目標造成挑戰。2019年底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或“疫情”)成爲影響公共衛生環境和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風險點,造成了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活動迅速恢復。第三,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受到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影響,逆全球化等外部風險顯著上升。對此,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爲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爲99.09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6.1%;人均GDP爲7.09萬元,較2018年增長5.7%。根據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佈的《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測算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經濟在基準情形下預計增長1.2%左右,在樂觀情形下預計增長2.0%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中國經濟簡報》,2020年中國經濟預計增長1.6%左右,樂觀情形下預計增長2.2%左右,但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大幅回升至7.9%左右。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發佈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2020年中國經濟預計增長1.8%左右,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大幅回升至7.4%左右。

儘管宏觀經濟環境受到疫情影響,增長有所波動,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形勢並未發生根本變化,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具有持久韌性。這集中表現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效果持續釋放,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進一步增強,並構成了新的消費增長點。從服務業的經濟結構特徵來看,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53.42萬億元,增長6.9%,佔GDP的比重爲53.9%,高於第二產業14.9個百分點,較2018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9.4%,營業利潤增長5.4%。

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一、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爲7.1%、39.0%和53.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3.8%、36.8%和59.4%,較2018年分別變化-0.2、1.0和-0.7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合計貢獻率創歷史新高。從最終需求看,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57.8%、31.2%和11.0%,比2018年分別年變化-18.4、-1.2和2.4個百分點,分別拉動GDP增長3.5、1.9和0.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在疫情等特殊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長表現有所波動,但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增長預計將迅速恢復。在疫情防控要求下,短期來看,居民休閒的傳統模式受到一定影響,休閒活動呈現出新的特徵。與此同時,休閒對於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個人和和家庭對高品質休閒的追求持續擴大。一方面,傳統休閒消費有望隨着經濟增長的趨勢性復甦而逐漸恢復;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要求所導致的休閒行爲變化有可能常態化和穩定化發展,最終形成新的休閒市場需求和休閒消費模式。

(二)社會發展:民生優先,政策有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刺之年。收入分配水平的持續改善,既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中等收入羣體的高品質休閒需要,也有利於更好地保障中低收入羣體的休閒權利。

其一,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同期經濟增速,未來仍將可能保持這一態勢。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18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9244元,比2018年增長7.8%,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同期經濟增速。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2018年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2018年增長9.6%。進入2020年以來,經濟增長受到疫情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居民收入增長。公共部門採取消費券、現金補貼等形式保障收入和消費韌性。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預計未來收入增長恢復的基礎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其二,財稅政策力度加大,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國家稅務總局於2020年6月初發布《支持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指引》,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涉農產業發展、激發貧困地區創業就業活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促進“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加大扶貧捐贈等六大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有力保障了脫貧攻堅戰奪取最終勝利。

其三,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將針對就業重點羣體的政策作爲民生抓手。拓寬青年人就業渠道,擴大失業保障覆蓋範圍,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農民工返鄉和就近就業,加大退伍軍人就業安置工作力度。其次,針對受疫情影響的重點地區出臺傾斜性就業政策。例如,出臺湖北高校就業創業“一幫一”行動,針對湖北高校及湖北籍畢業生給予求職創業補貼、開展專項招聘等。最後,降低職業准入門檻,擴大崗位容納能力。對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以及護士執業資格、漁業船員資格、執業獸醫資格、演出經紀人員資格、專利代理師資格等5項准入類職業資格,實施“先上崗、再考證”政策,儘可能擴大崗位容納能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從而對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幸福感的休閒產品和服務產生更高需求。儘管疫情風險在短期內有可能對居民收入的改善產生影響,但民生領域具有較爲廣闊的政策空間。隨着疫情影響得到控制,在分配政策、財稅政策、就業政策、社保政策等的綜合作用下,休閒需求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與強化。

(三)消費市場:規模擴大,需求多元

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持續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服務性消費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連年上升。2019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063元,增長7.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28元,增長9.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爲28.2%,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爲27.6%,農村爲30.0%。此外,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比2018年增長12.6%,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爲45.9%。

在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中,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513元,同比增長12.89%。與2018年相比,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規模和消費佔比均有所上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成爲居民消費的重要支柱,反映出休閒消費的地位日漸凸顯,其重要性逐漸與食品、居住、通訊等剛性生活消費看齊。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在休閒消費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居民的休閒活動選擇也日趨多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進行的“中國國民休閒狀況調查(2020)”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休閒最常選擇的活動類型從多到少依次爲娛樂類休閒、社交類休閒、運動類休閒、旅遊類休閒、競技類休閒、培育類休閒、智力類休閒、創作類休閒和保健類休閒。

(四)政策法規:響應及時,治理優化

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健委、國家體育總局等涉及休閒治理的主管部門,出臺各類法規、政策、標準等,進一步完善了休閒制度和政策體系,促進了我國休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爲推進休閒產品和服務市場提質增效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國家發改委等23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構建文旅多產業多領域融合互通的休閒消費體系,重點推進文旅休閒消費提質升級。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管理辦法》,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文化和旅遊部修訂印發《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文化和旅遊部出臺《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提升休閒主體的權益保障、規範市場秩序。國家衛健委印發《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將文化娛樂服務明確爲醫養結合機構應當提供的服務項目;國家衛健委等4部門公佈《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爲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國家體育總局等8部門印發《關於促進和規範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的意見》,從豐富賽事活動、保障場地設施等角度進一步優化了體育休閒的制度保障;國家體育總局公佈《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名單》,針對市場產品創新、產業模式創新、消費機制創新等方面發揮引導和探索作用,預計將對體育休閒消費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

面對疫情給休閒市場主體造成的衝擊,以及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下的復產復工需要和衛生風險防控需要,主管部門及時響應,作出了積極應對。例如,文化和旅遊部在疫情期間印發《關於暫退部分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支持旅行社應對經營困難的通知》,幫助現金流緊張的休閒行業主體克服經營困境。在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着力落實羣防羣控,推動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印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幫扶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緩解房屋租金壓力的指導意見》,有利於休閒行業中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分散經營主體緩解資金壓力。文化和旅遊部與國家衛健委聯合印發《關於做好旅遊景區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開放工作的通知》,國家電影局印發《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科學有序恢復體育賽事和活動推動體育行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積極推動旅遊休閒、文化休閒、體育休閒等領域的復工復產工作。

與中央和國家層面類似,地方層面的政策出臺也呈現出常規行業治理和疫情應對並舉的特徵。例如,2019-2020年,北京市分別出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文化旅遊領域開放改革三年行動計劃》《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無障礙設施服務指南(試行)》《關於促進鄉村民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從開放審批許可、完善扶持政策、支持重點項目、創新市場監督等多個角度促進休閒業發展。北京市還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提升疫情特殊環境下休閒業發展質量。

(五)公共投入:經費增長,服務提質

2019-2020年,文化體育傳媒經費總量、文化事業費以及文化和旅遊建設資金補助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爲休閒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2019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方面的財政支出爲4033億元,同比增長14.5%;佔財政支出的1.69%,比重比上年增長0.1個百分點。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遊事業費1065.02億元,比上年增加136.7億元,增長14.7%;全國人均文化和旅遊事業費76.07元,比上年增加9.54元,增長14.3%;文化和旅遊事業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爲0.45%,比重比上年增長0.03個百分點。2019年,中央財政補助各地文化和旅遊建設資金101.0億元,比上年增長22.5%。

地方財政層面同樣爲文化、旅遊、體育等休閒領域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例如,海南省公佈了2020年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旅遊產業)第一批扶持項目(初核)名單,決定針對符合資金獎補條件的127個項目開展扶持,涉及資金9599.14萬元。根據《海南省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旅遊產業)使用實施細則》,扶持類型包括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省級旅遊度假區、旅遊小鎮、椰級鄉村旅遊點、智慧旅遊景區獎勵、貸款貼息等。截至2020年8月,山西省累計下達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8241萬元,較上年同期增漲近21%。2019年,江蘇省共101個項目獲批省級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總額達9940萬元。

在公共服務方面,文化領域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切實推動落實各項公共服務領域重點改革任務。文化部門積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建設國家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中心;豐富羣衆文化活動,全面展示新時代羣衆文藝繁榮發展的最新成果。旅遊領域啓動《旅遊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和《城市旅遊服務中心規範》行業標準的修訂工作,完善全國旅遊廁所管理系統,上線旅遊廁所電子地圖。體育領域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開展《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實施效果評估和新週期《全民健身計劃》研製工作,安排補助資金9.3億元支持1323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大健康”領域繼續推進普惠養老服務的供給增加,加快落實《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9年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14億元。

(六)區域實踐:消費提振,潛力釋放

從區域實踐來看,一方面,休閒制度和政策普遍作出調整,以增強對於疫情特殊環境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休閒領域的創新規劃和常規建設有序推進,爲中長期休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一,爲降低疫情影響,發揮消費對於經濟的穩定器作用,多地出臺彈性休假制度,鼓勵休閒消費活動。例如,浙江省印發《關於提振消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鼓勵實施一週4.5天彈性工作制,支持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江西省印發《關於打好“組合拳”提振旅遊消費的通知》,2020年二季度試行週末2.5天彈性作息,積極引導幹部職工週末外出休閒度假。河北省印發《文化和旅遊產業恢復振興指導意見》,鼓勵打造2.5天微度假旅遊產品,做精“2.5天微度假”品牌。安徽省印發《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促進勞動節等假日旅遊消費的通知》,提出各類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實施週末2.5天彈性作息制度。

其二,規劃和制度創新力度加大,進一步釋放休閒發展潛力。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強調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建設弘揚中華文明的典範地區,強化古都風韻,最大限度留住歷史印跡。該規劃明確了11類保護對象,着力圍繞老城歷史文化保護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爲人民羣衆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場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圍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推動旅遊與文化體育、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深度融合。支持建設文化旅遊產業園,發展特色旅遊產業集羣,培育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建設郵輪旅遊試驗區,支持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景區。

(七)市場創新:產品引導,技術賦能

2019-2020年,數字經濟和移動互聯網普及以及疫情防控的特殊環境共同作用,帶來了非接觸式休閒、“雲旅遊”等休閒市場創新。

從需求一側看,出於疫情防控需要,電影院線等傳統線下休閒形式受限,在優質數字內容的產品引導下,休閒需求在線上渠道充分釋放,遊戲、音樂、在線視頻、在線閱讀等成爲個人和家庭在疫情期間的重要休閒選擇。數據顯示,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在線娛樂消費相比疫情爆發前出現井噴式增長,愛奇藝會員、芒果TV會員和騰訊視頻會員環比分別增長1079%、708%和319%。春節期間,短視頻應用“快手”的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77億,同比往年增長了55.8%。手機遊戲《王者榮耀》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09億,同比往年增長了58.9%。

從供給一側看,深耕線上的休閒市場主體繼續擴大和鞏固領先優勢,產品形態以線下爲主的傳統休閒產業主體則積極實現轉型,行業整體均十分重視利用大數據、雲計算、AR/VR等技術手段爲休閒產品賦能。例如,藉助5G通訊在高清傳輸、低網絡延遲方面的技術優勢,各地紛紛開展以圖文直播、視頻直播、全景式虛擬展覽和互動爲主要形式的“雲旅遊”創新,同時與網絡直播帶貨和新零售形成產業聯動,對於疫情期間的休閒市場發揮了消費穩定器的作用。此外,在環境衛生風險提升的背景下,康養休閒和健身休閒需求得到進一步激發,健康碼、線上預約、大數據管理等技術手段充分保障休閒業疫後有序復工復產。

二、休閒相關產業特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全面小康時期,居民對休閒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對高質量休閒產品和服務更加嚮往,對通過休閒提升幸福感更加渴望。2019年以來,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休閒產業的滲透和賦能作用進一步增強,產業主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休閒領域的政策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文化、旅遊、體育、“大健康”等產業共同支撐休閒高質量發展的多元格局進一步形成。

(一)旅遊休閒:供給組合發力,市場重心調整

旅遊是實現集中休閒和深度休閒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旅遊對於居民高質量休閒的貢獻更加凸顯。2019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出境旅遊人數1546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3%;入境旅遊人數1453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9%;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

總體來看,2019-2020年,旅遊休閒發展呈現如下特徵。

其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持續深入,休閒的供給內涵更加豐富。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在擴大休閒供給總量的同時,更加註重供給結構的改善和供給質量的提升。2019-2020年,北京、天津、廣東、陝西等地紛紛出臺旨在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或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從豐富產品供給、完善公共服務、實現產業資源對接與合作等多個方面加速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進程。

其二,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工作繼續推進,爲旅遊休閒創新發揮示範作用。根據驗收工作的實際經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供給體系內涵進一步拓展。2020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修訂印發《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對旅遊休閒供給體系的評價要求更爲靈活務實,評價標準向智慧旅遊等能夠切實提升旅遊休閒體驗的方向加以傾斜。

其三,夜間旅遊成爲旅遊休閒新形態,有利於挖掘休閒消費潛力。在旅遊休閒過程中,夜間經濟是能夠對餐飲、購物、文化演藝發揮綜合推動作用的重要載體。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遊覽服務,計劃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其四,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推進順利,助推可持續休閒發展。目前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推進順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預計於2020年10月底前對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任務完成情況和自然資源稟賦開展評估驗收,2020年底將提出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建議名單。

其五,公共衛生環境變化,旅遊休閒市場存在結構調整空間。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初,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560萬例,死亡病例接近85.3萬例。一方面,全球主要旅遊目的地國家的疫情防控情況不及國內;另一方面,參考“非典”時期旅遊休閒市場的歷史經驗可知,疫情過後的需求復甦以短途遊、境內遊以及與康養休閒有關的市場活動爲主。因此,旅遊休閒市場存在結構調整空間,市場重心預計以國內旅遊爲主,入境遊和出境遊的復甦情況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二)文化休閒:發展更加均衡,線上表現突出

文化休閒領域具有豐富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是滿足多元化休閒需求的重要支柱。一方面,藝術表演等文化休閒傳統產業的增長態勢逐步趨於穩定,發展重點聚焦於提升文化休閒的普惠性和均衡性。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和休閒模式轉變使線上文化休閒成爲市場供需的新增長點。在用戶規模和產品數量擴張的同時,政策體系和治理能力迅速跟進,精品化的行業引導保障了文化休閒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提升。

其一,藝術表演等文化休閒傳統產業增長放緩,而發展均衡性進一步提升。2019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共演出296.80萬場,比上年降低5.0%;國內觀衆12.3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6%;演出收入127.77億元,降低16.1%。從鄉村文化振興的視角來看,2019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赴農村演出171.27萬場,赴農村演出場次佔總演出場次的57.7%;觀看藝術表演的農村觀衆7.68億人次。農村藝術表演市場繼續佔據整體藝術表演市場的重要份額,文化休閒發展的城鄉差距明顯收窄,農村地區的文化休閒短板得到有效彌補,發展均衡性不斷增強。

其二,線上文化休閒呈現供需兩旺趨勢,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從線上文化休閒活動的內容品類來看,網絡直播的迅速發展最爲引人矚目。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人,較2018年底增長1.63億人,佔網民整體的62.0%。其中,2019年興起並實現快速發展的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爲2.65億人,佔網民整體的29.3%。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的迅速擴張,既是信息技術進步和休閒內容聚合的必然結果,也是疫情背景下休閒需求由線下向線上轉移的特定反映。

其三,文化休閒產品和服務品質提升,行業精品化趨勢愈發凸顯。截至2019年底,國家新聞出版署當年度發放的遊戲版號控制在2000個以內,這一數字低於2017年的9368個,甚至低於2018年第一季度的發放數量。獲批版號的作品均爲平臺得分較高的商業遊戲或獨立遊戲,政策引導的精品化趨勢明顯。此外,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於2020年3月印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開展2020年“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評審的通知》,對開展2020年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傳播工程作出主動部署。

(三)體育休閒:國家戰略支撐,產業融合發展,消費引導增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與全面小康時期相適應的體育休閒市場與治理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的體育休閒需求成爲新時代體育休閒發展的歷史任務。對此,國家戰略高度支持體育休閒發展,尤其重視對體育休閒消費的政策鼓勵。目前,體育休閒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基礎良好,體育產業結構明顯改善,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居於主導地位,體育服務業與體育製造業呈現融合發展態勢。

其一,體育強國建設進一步明確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與全民健身、羣衆體育相關的體育休閒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在這一政策基調下,提升人民羣衆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成爲體育休閒領域的重點發展目標。與之相配套,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重點開展《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實施效果評估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研製工作,預計將對體育休閒發展形成新的政策利好。

其二,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居於主導地位,體育服務業與體育製造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與國家體育總局公佈的《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約2.66萬億元,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爲10078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其中,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主導優勢已經初步建立,增加值爲6530億元,在體育產業中所佔比重達到64.8%。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的增加值爲3399億元,佔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爲33.7%。從體育產業的結構特徵來看,體育服務業與體育製造業具有較爲明顯的融合發展趨勢。例如,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在體育服務業中的規模佔比最大,增加值爲2327億元,佔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爲23.1%。

其三,國家層面更加重視對體育休閒消費的政策鼓勵,體育消費相關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隨着國民收入水平改善和健康意識的覺醒,與體育健身相關的休閒消費有望成爲未來體育休閒市場的增長新動能。2019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規範體育市場秩序、優化體育消費環境以及出臺鼓勵性消費政策作爲刺激體育消費的主要政策抓手。2020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開展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申報工作,並於同年9月公佈了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名單。預計將推動體育消費領域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爲更好滿足體育休閒需要提供助益。

(四)生態休閒:供給質量顯著提升,治理能力仍待增強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休閒的供給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特別是綠色休閒、生態休閒與扶貧事業相結合,取得了環境保護與休閒市場發展的雙重紅利。2019-2020年,農業農村部繼續開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推介活動,共有248個村落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爲鄉村休閒旅遊旅居業的改造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隨着2019年以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有序推進,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高質量生態休閒資源的供給基礎進一步夯實。與此同時,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隨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態休閒供給質量的顯著提升,生態休閒需求相應擴大。出於對自然風光的嚮往,自駕遊、揹包客等形式成爲生態休閒主體的新選擇。但是,一方面,過於分散的旅遊休閒活動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有可能對遊客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脅。例如,格爾木公安局於2020年9月發佈《關於禁止從格爾木前往玉樹州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開展旅遊、探險、非法穿越等活動的通告》,管控未經備案赴自然保護區的旅遊休閒活動。另一方面,休閒活動的開展也需要避免對較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態休閒需求與自然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需要生態休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一步優化提升。

三、休閒發展趨勢與相關建議

(一)發展趨勢

其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居民對休閒品質的要求顯著提升。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特別是中等收入羣體的快速擴大,消費者對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閒需要的滿足更加重視,對高品質休閒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意願更加強烈。文化、旅遊、體育等休閒產業均面臨市場擴張和渠道下沉的良好發展契機,與此同時,缺乏品質內涵和差異化優勢的休閒產品和服務將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優勢。

其二,由於技術進步和公共衛生環境的變化,線上休閒的發展優勢將更加突出。5G通訊技術的大範圍應用大幅度改善了網絡延遲,能夠有效支撐數據密集型的休閒產品形態。人工智能使得語義交互等應用更加深入和自然,顯著提升了休閒產品體驗。大數據和雲計算有助於實現精準營銷推送,降低了休閒市場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線遊戲、平臺社交、網絡直播等休閒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優勢更加突出。此外,公共衛生環境的變化使非接觸式休閒需求上升,從而在短期內又進一步鞏固了線上休閒優勢。

其三,公共衛生環境的變化使針對“大健康”產業的休閒需求顯著提升。公共衛生環境變化、衛生風險上升,使消費者更加註重包括健身、康養、生態體驗在內的休閒需求,呈現“休閒+大健康”的產業機遇。在疫情影響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條件下,“休閒+大健康”領域的公共投入和政策引導增強,未來生態康養、露天健身、山地戶外、休閒農業等休閒產品和服務有望在滿足休閒需求方面發揮更爲重要的作用。

其四,休閒市場可能呈現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發展特徵。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在疫苗和特效藥尚未問世的情況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壓力依然存在,特別是北美、拉丁美洲、南亞等地區的確診病例快速增長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旅遊休閒的入境遊和出境遊市場、體育休閒的國際賽事組織等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

其五,休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加快。一方面,降低衛生風險要求減少集聚性休閒活動,因此電影院、博物館、體育館等休閒場所的復工復產進程較爲審慎,在控制休閒人次、提升環境衛生質量等方面出臺了具有針對性的引導政策和細則規定。另一方面,面對疫情防控造成的經濟和就業壓力,各地積極探索“地攤經濟”等市場實踐創新。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休閒體驗品質下降、城市治理成本上升等問題。當通過針對性的政策建設和引導,實現治理方式的目標平衡和綜合統籌。

(二)相關建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刺之年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時期,我國居民的休閒意識顯著提升,收入增長帶來休閒消費潛力的釋放,休閒的時間保障進一步增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等進行的“中國國民休閒狀況調查(2020)”數據顯示,我國國民對休閒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提高,休閒時間有所增加。調查顯示,41.6%的受訪者認同掙錢比休閒更重要,68%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是社會文明的標誌,62.9%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在休閒上投入時間是值得的,60.8%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在休閒上花錢是值得的,70.4%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在生活中必不可少,76.3%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有益健康,69.3%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多參加休閒活動實際上能提高工作效率,76.2%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71.1%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能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69%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參加休閒活動能結交更多朋友,73.6%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活動能提供更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機會,74.8%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通過休閒活動能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73.9%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經常參加休閒活動能讓家庭更幸福。當然,仍有21.7%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就是遊手好閒,25.5%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30.9%的受訪者傾向於認同休閒就是吃喝玩樂、物質消費。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國民平均每天用於休閒的時間爲3.6小時,佔全天時間的15%。這一數字相對於“中國國民休閒狀況調查(2013)”的調查結果,即休閒時間佔全天時間的13%有所進步。

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國民休閒的系統性制度安排,休閒時間配置還不能完全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未來要特別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加快建構系統的休閒制度和政策體系。通過對我國國民休閒正式制度加以梳理可知,現階段休閒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涉及休閒的公共政策之間存在交叉、分散的現象,從而難於形成一個有機的制度體系。自《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出臺以來,涉及休閒內容的具體政策在細節上推進較快,一定程度上覆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居民涌現的新興休閒需求和休閒活動。但是,構建清晰、直接而系統的休閒制度,逐步形成獨立的休閒制度體系,依然是完善休閒制度、推進休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務之急。對此,應當將針對休閒某一側面的局部制度整合爲集中度更高的專項制度,醞釀出臺《國民休閒綱要》;將文化、旅遊、體育、“大健康”等領域的間接制度轉化爲能夠更好保障居民休閒權利的直接制度;將分屬不同行政主管部門的分散制度加以歸攏,以高質量休閒發展爲主線,建立系統的休閒制度和政策體系。

其二,進一步強化居民的休閒時間保障。一是要系統梳理休假制度,完善相關頂層設計。目前,居民的休閒時間利用過於倚重國家法定假日,不利於休閒活動的靈活安排,容易帶來休閒體驗下降和社會成本上升。二是要重視帶薪年休假問題,落實主體責任和政策時間表。造成休閒時間向法定假日集中的重要原因在於,目前帶薪年休假的執行情況難言理想,特別是僱主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對此,應當着力攻克帶薪年休假制度難以落實的癥結問題,積極推動“2020年全面落實帶薪年休假”的政策目標如期實現。三是要優化制度細節,在實踐層面提供必要的司法解釋和法律援助。例如,對帶薪年休假的決定權問題,年休假與其他假期的折抵問題,以及農民工、零時工、按照計件工資獲取報酬勞動者等羣體的休假規定等問題加以細化。對於由休假待遇引發的勞動爭議提供必要的司法解釋和法律援助。四是要建立立體化的監督體系,特別是要重視工會在保障休閒權利上的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切實發揮其維護勞動者休閒權益的作用。

其三,用好政策工具箱,通過政策組合加大對休閒行業的扶持力度。休閒是一個產業構成複雜的綜合性行業,需要綜合考慮文化、旅遊、體育、餐飲、零售等行業的經濟體量、就業規模及其在居民消費中的佔比等因素,制定富有針對性的產業振興政策,並通過設立行業振興基金、財政專項撥款、金融貼息專項貸款等各種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休閒業以中小企業和分散經營爲主要特點。一方面,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資金週轉能力有限,經營活動對短期現金流的依賴性強,風險抵禦能力相對較低;另一方面,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市場競爭力先天不足,更易成爲市場需求波動的損失承受者,因此應當成爲主要的政策幫扶對象。此外,市場復甦進程與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公共衛生風險的實際變化有關,應當樹立必要的長線思維和戰略統籌意識。

其四,化危爲機,培育休閒消費新增長點。此前旅遊休閒與數字經濟相結合的具體實踐以OTA等線上延伸和休閒場景的智慧化爲代表。以傳統休閒體驗爲主、數字經濟元素爲輔是二者結合的主要形式。而公共衛生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了“休閒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一些新產品形態和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反映了未來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趨勢。在線導覽、在線解說等在休閒領域得到普遍應用,特別是依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營造的“非接觸式”休閒體驗領銜行業創新。有鑑於此,應當通過產業政策積極加以引導,推動行業持續開拓新的產品形態、服務方式、營銷途徑和商業模式,藉助數字經濟不斷鞏固和拓展休閒業加快復甦的市場基礎。

(作者:宋瑞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