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在京舉辦

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 12月10日,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舉辦。本屆論壇圍繞“Creation創新、Interconnection互聯、Participation 參與”等維度,聚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領域,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討教育質量發展之路。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開創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更崇高的使命與責任。

新華網董事長、總裁田舒斌在致辭中表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越需要發揮教育的作用。他建議:要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事業要更加關注國家所需、瞄準世界前沿,調整優化教育教學理念、學科結構、培養模式,爲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同時爲高質量發展賦能;努力培養時代新人,教育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主線,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着力創新教育模式,把握科技浪潮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劉川生表示,在高等教育成爲國民基本需求”、成爲國民職業生涯“基本儲備”的情況下,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學習借鑑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先進經驗,也需要我們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特徵和規律,更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站位、拓展視野,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戰略全局的高度,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教育事業改革創新,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羣衆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期盼,滿足黨和國家事業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振興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我們持續發力,久久爲功,牢牢地抓住關鍵環節,紮紮實實地做好每項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青森重點介紹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三個關鍵環節。第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向課程建設,特別是課程思政要質量。”第二,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高校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對接點,專業強了,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的四樑八柱就建起來了。”推進專業建設,一是要優化結構,二是提升內涵。第三,加快推進教育教學的方法創新,以學習革命來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普及化時代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說,2020屆畢業生就業結果總體穩定、好於預期。“普及化時代,使畢業生順利走向社會關鍵在於創新。從精英時代到普及化時代,就業形勢以及整個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標都是有新發展的。現在很多技能領域非常缺乏人才,比如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等。產業結構在調整,社會管理在創新,真正有技能的人才需要加大力度來提升供給。”他表示,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校要從政策、產業、企業、技能、區域、創業等方面爲學生挖掘更多的就業新空間。

普及化階段更加呼喚高質量的教育。圓桌論壇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孫寶國,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王小梅圍繞《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展開探討。

怎樣辦好一所具有商科、輕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孫寶國說:“在夯實本科教育質量的具體舉措方面,我們除了系統地對課程體系進行適當改革之外,也採取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做法,比如大學教育、期末考試。其中,期末考試全校所有同學、所有課程都在文體館一起考,通過‘千人大考’,學生考出了信心。”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鄭慶華認爲,在教育評價改革當中,高校要立足三個方面,一是改革教師的“教”,把潛在的真正影響人的靈魂、思想、價值觀、人生觀的東西凝練出來。二是改革學生的“學”,高階性、探索性、研討式的教學是改革“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導向。三是改革學校的“管”,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來全面地採集分析評價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以及學校各個方面的“管”。“用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要進一步深化和落實這個理念。”鞏金龍表示,在整個評價體系中,要充分運用好專業或者評估體系,特別是國家級和國際級的認證體系。另外,對於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要制定高標準、可操作的評價、淘汰和流出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動態的循環。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怎麼樣,關鍵在教師。教師應該怎樣更好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打造出“金課”?高校應該如何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中國人民大學副書記鄭水泉強調,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並不是兩張皮。思政教育是專業課程教育的內在部分,要依託專業課程來開展思政教育,而不是把思政教育和課程教育、專業教育割裂開來。他表示,在課程思政方面要打造一批“金課”,因此,要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好教材,提高教師開展思政育人的能力,“教師有沒有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是決定能不能實現課程與思政融合效果的最關鍵核心要素。”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表示,建設“金課”最終的目標是能夠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一門課獨立地、小單元地去設計,學校要有一個頂層設計。”爲此,中央民族大學打造了思政鑄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實踐育人工程,希望通過這三個工程能夠使學校的思政鑄魂工程有人文情懷、有生動實踐,並基於此係統推進學校的課程思政。“想要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主要要解決‘融’什麼和怎麼‘融’的問題。”在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看來,關於“融”什麼,不能用簡單的一種模式滲透,有一個原則是專業的內容和思政的內容不能是簡單的疊加,因此,案例的挖掘、思政元素的挖掘顯得尤爲重要。怎麼“融”?她認爲,“在課程思政設計的過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調料一樣進去,只能嚐到、聞到,但是看不到,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如何理解“課程”“思政”這兩個詞?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鄔小撐認爲,“課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要通過講好故事的方法把兩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何爲“金課”?在鄔小撐看來,它有表現形式和背後的邏輯,從矛盾論角度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於教師,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愛國情懷、有學識見識、重視育人的方式方法問題、要嚴肅活潑。

新華網教育論壇如今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11年來,新華網教育論壇始終着眼於老百姓最關切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探討,將傳遞有效建議給教育改革的決策者、執行者作爲自身的職責,爲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履行媒體擔當,未來,新華網將繼續發揮主流媒體優勢,爲教育改革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