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解開未知 牽引新知

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解開未知 牽引新知

本報記者 王 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4日 第 12 版)

核心閱讀

4月13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涵蓋多學術領域,體現多學科交叉,呈現中國考古理念和技術的進步。今年評選活動以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網上全程直播終評會等形式,讓考古工作走入公衆視野,展現中國考古學發展和中國考古人的風采

中國最早的糧倉城是怎麼樣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宮殿式遺址建築形制是怎麼樣的?13日,備受關注的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江蘇徐州土山二號墓、陝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羣2018血渭一號墓、吉林圖們磨盤山城遺址入選。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共有20項入圍,最終評審出10項入選。據介紹,入圍終評的20項考古發現分別來自全國15個省區市。入圍終評的20項考古發現地域分佈比較均勻。從年代分佈來看,史前考古有6項、夏商周考古有4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6項、唐宋元明考古有4項。從遺址類型來看,以居址墓葬和城址爲主,還有2處祭祀遺址和1處烽燧遺址。

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新資料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入選十大發現有的是“考古中國”項目成果,也有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新發現,這些項目涵蓋了現代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絲綢之路考古等重要學術領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最終入選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有其考古發現突出的“新”意義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爲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雙槐樹遺址爲代表的鄭洛地區這一聚落羣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大型中心居址建築前兩道圍牆及兩處錯位佈置的門道和加厚圍牆的設計,可能是中國古代最早甕城的雛形。墓葬區內發現的夯土祭臺遺蹟,是仰韶文化遺址中的首次發現。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城,爲研究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資料。

河南伊川徐陽墓地,在大中型貴族墓陪葬車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內還發現有放置馬牛羊頭蹄的殉牲現象,與春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戎人葬俗相同。從徐陽墓地時間跨度及所處位置分析,它與“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的陸渾戎相吻合,應爲陸渾戎遺存,其所在的順陽河流域應爲陸渾戎遷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區域。該發現爲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料,其所表現出的文化融合與嬗變,是中原華夏文明的先進與包容性的重要體現。

陝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考古中,3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與中兆村M100,不論是整體形制、佈局還是隨葬器物,既有顯著的中原傳統漢文化特點,又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爲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資料,體現出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影響力。本次發現的彩繪土雕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接近中國傳統古代土木建築原型的實例。

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出土器物豐富,有陶器、銅器、木器、扣器、石器、鐵器、草編器、紡織物、金面飾、金掛飾、料珠、動物骨骼、人骨、木棺等。桑達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見探索西藏西部早期喪葬習俗最系統的墓葬材料,反映出當時、當地先民們有同時隨葬明器、實用器兩類器物的傳統,以及隨葬食物和毀器的習俗。種種發現,體現了以札達縣爲中心,來自於其西部、東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傳播至此的痕跡。

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吉林省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進行了連續8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通過發掘,確認該城晚期爲金元之際東北地方割據政權東夏國南京城故址,早期或與大祚榮“遂率其衆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築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國之城有關。

多學科合作體現考古過程的科學性

多學科合作,是今年考古新發現的共同特點。考古發掘綜合運用考古地層學、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質考古、冶金考古等。課題意識的貫穿、科學技術的加入、多學科的交叉,讓考古發現呈現了更多的科學性。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中國考古理念和技術,從跟跑、並跑世界,進入到領跑階段。

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跨越了整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全國範圍內十分罕見。環境考古工作採用了地層沉積物代用指標和石筍古環境代用指標並用的方法。其中直接在古人類洞穴遺址內採集石筍進行古氣候復原工作,系國內首次,目前已經獲得其中幾根石筍的精確年代模型,並對石筍進行顯微觀察,發現石筍紋層內含有許多木炭碎屑,與文化層堆積中的用火強度高度耦合,推測系古人類在洞穴中用火的紀錄,最早可追溯到至少1萬多年前。

青海都蘭縣熱水墓羣2018血渭一號墓爲熱水墓羣結構最完整、墓室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地上墓園建築、棺牀以及主墓室東西兩壁用塗紅彩的斗拱裝飾,這些元素帶有明顯中原文化特徵。另外墓葬出土的木構建築模型,與道教相關的五色石、大量中原的絲織物,充分證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及影響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建華說,我們在發掘過程中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採用全站儀、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樹木年輪、三維建模、動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檢測鑑定方法,全面、翔實、準確地記錄和提取相關信息。

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也是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爲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國沿海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提供了獨特案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介紹,2018年,根據該遺址文化堆積的超大埋深(距現地表5到10米)和被海相沉積覆蓋的低海拔埋藏環境(-3到-8米)的特殊性,發掘之前由工程部門建設一個圍護髮掘區的鋼結構基坑。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

公衆通過直播見證考古新發現“誕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是年度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向業界及公衆彙報最新研究成果、普及考古知識的重要平臺。活動舉辦的30多年,是考古工作不斷走入社會公衆視野的30多年,也是考古事業融入社會文化發展的30多年。評選活動採取的一切形式,其目的都是爲了讓公衆更深切感觸考古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參與和分享考古學對構建民族歷史、增強文化自信的獨特貢獻。

本屆評選終評的項目彙報會和新聞發佈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爲了更好地傳遞考古成果,主辦方及時推送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的詳細圖文資料,製作了精美海報,並在網上全程直播終評會。

評選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中國考古人的風采。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遺址由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負責挖掘,挖掘團隊主要由女考古工作者組成。該項目彙報人何偉介紹:“我們團隊以女性爲主,所在的發掘區域風吹日曬,高寒缺氧,我們一起在海拔高度4200多米的高原上工作了4年。”考古工作者的經歷,打動着線上線下觀衆

此次評選不僅吸引了業內人士,也吸引了關注、喜歡考古的觀衆。大學生李蕾在網上看了彙報全程,也見證了考古新發現的“誕生”。李蕾說,網上直播能清楚地聽到講解,清晰地看到圖文,即使不到現場也能瞭解考古成果,是一種好的形式。

近年來,“考古發現+全網直播”成爲一種向公衆展示考古工作成果的新渠道。2019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直播、三星堆考古挖掘直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線上直播……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和發現,通過直播等方式,及時向公衆傳遞考古成果,傳遞考古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編輯:黃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