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 聚焦商業航天新形勢與新挑戰

4月23日,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在湖北武漢圓滿舉辦。

本次論壇旨在深度剖析我國商業航天政策內涵,探討當前面臨的新形勢與新挑戰,共享商業航天產業鏈運行模式和市場經營戰略,搭建國際交流平臺,以期在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凝聚共識,攜手並進。

論壇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北京未來宇航研究院策劃執行。

北京穿越者載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雷詩情主持下午論壇。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在致辭中表示,航天進入商業時代後市場的規律將不可逆轉,除應對特殊和極端的情況之外,“太空互聯網”之所以引起關注,還在於該領域具有廣闊的商業空間。據美國航天基金會數據顯示,全球航天經濟總量達3835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收入達3073億美元,約佔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80.1%。

他指出發國際上商業航天的快速堀起,倒逼我國航天體制改革,國家對航天工業的開放,給體制內外的企業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航天事業國家行爲走向商業化,市場規模正在高速提升,一個新的產業正在崛起,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這個新機遇。一方面,航天產品的價格快速下降,對傳統體制內的機構引成巨大壓力,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另一方面,商業航天成功與否,供應鏈至關重要,目前的供應鏈還未建立,這是航天企業更是民營企業難得機遇。

原歐空局局長Jean-Jacques Dordain在致辭中表示,商業航天與戰略航天之間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個點: 一是產品而非產能; 二是商業航天是由客戶(現有或潛在)驅動,而非由戰略目標驅動產業發展;第三,商業與戰略之間的界限本身並非涇渭分明,而且一個很模糊的區間。將商業與戰略聯繫起來,未來將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國際宇航科學院執行董事、院士Olivier Contant分享了國際宇航科學院與空間創新的下一個時代,六十年來,國際宇航科學院一直在尋求和探索太空探索方面的合作,並與全球26所著名科學院建立合作。他提到國際宇航科學院致力於建立一個平臺,用於:國際學術交流,空間產業合作以及科學普及。

在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中遠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產、學、研、用攜手推進全球新一代海上衛星通信系統(VDES)創新與發展”的倡議,歡迎廣大有志於VDES系統創新發展的各方共同加入,利用全球VDES系統升級替代AIS系統的黃金機遇,集中國內的優勢和力量,一起推動VDES技術發展和應用場景開拓,爲實現建成建好自主可控、安全好用的海上衛星通信系統,提升我國在世界航海技術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而努力奮鬥。

隨後大會舉辦了上下兩場圓桌對話,上半場以“商業航天供應鏈的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變革”爲主題,北京熱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連紅奎;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夏東坤;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興國;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型號總師/研發中心總經理劉興隆;北京航宇伺服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趙國平;上海京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峰;藍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一超共同出席圓桌,海南太空工廠數字信息有限公司CEO寧少傑擔任主持人。

本場圓桌會議圍繞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商業航天的發展和進步。會上,每位嘉賓結合自身企業發展情況,就“面對供應鏈的技術挑戰,企業採取了哪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及“在推動商業航天供應鏈的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成本效益,如何平衡創新速度與產品安全性”兩項 議題進行闡述和充分交流、探討。

下半場以“衛星大數據智能應用及場景拓展”爲主題,邀請到星遙光宇(常州)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廣軍;北京東方至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吉平;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遠鴿;湖南航升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峻;湖南 斯北圖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陳璐;蒼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常務副總裁劉漢超;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合夥人劉樂共同上臺進行分享和互動,陝西絲路天圖CEO韋文怡擔任圓桌會議主持人。

衛星供應鏈和應用技術不斷地影響着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和變革,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商業航天的發展和進步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不過,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如何平衡好安全與成本是值得更好的深思。

商業航天是具有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新技術產業,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愈發清晰,市場化程度也將越來越高,在這個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商業航天將會引領新發展和新突破。

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是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未來宇航策劃執行。論壇集主題論壇、產業分論壇、圓桌對話、商業展覽、頒獎儀式、閉門會等多種模式開展。活動將圍繞融合國內外商業航天先進技術理念,探討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趨勢、問題挑戰和解決方案,共同探索融合創新的路徑。探索發展未來宇航科技,推動商業航天產業更好地助力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展開。助力商業航天產業主題活動走向開放化、大衆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