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增多,仍需關注中小銀行資產質量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楊希,實習生林秋彤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東方)在京發佈2024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這是中國東方自2008年首發以來連續第十七年發佈該報告。《報告》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深度採訪經濟學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中介機構等領域專業人士,分析研判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以期爲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提供參考。

綜合外部專家學者、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中介機構四類受訪者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2024年經濟運行呈現出積極因素增多,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改善,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基本特徵。調查報告也反映了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和中小金融機構領域的風險隱患較多等挑戰。

具體來看,《報告》稱,2024年中國金融市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將持續改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緩慢下降,但是中小銀行資產質量未來或將繼續承壓。實體經濟不良資產規模將持續擴大,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是當前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的重點領域。此外,不良資產行業競爭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政府監管更趨統一,行業競爭更加市場化。

中國東方黨委書記、董事長、執行董事王佔峰在《報告》中指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保障。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能夠及時、專業、高效處置大規模不良資產,是保障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重要體制機制。

王佔峰表示,中國東方將持續提升不良資產估值和定價、重組重整、行業研究和週期研判等主業核心能力,加快細分領域人才、經驗、專業技術積累,統籌運用多種工具手段,專業高效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助力暢通國民經濟多層次良性循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金融系統性風險基本穩定

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風險是評判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方面。從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來看,2023年中國名義GDP增速爲4.64%,CPI和PPI同比增速出現了階段性下滑,價格低位運行,凸顯有效需求不足等經濟增長難題。但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和通貨膨脹率都較低,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斷充實,財政、貨幣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加大力度實施宏觀政策有條件、有空間。

從金融機構風險來看,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穩定,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可控。202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爲3.95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62%。《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2)》顯示,我國366家金融機構處於“高風險狀態”,資產規模爲5.61萬億元,佔銀行業資產比重僅爲1.55%。《報告》認爲,2024年,隨着國內宏觀政策取向更加積極主動,居民部門消費有望進一步改善,企業部門投資有望邊際回暖,國內需求有望持續改善,名義GDP增速有望明顯回升。

調研結果顯示,相較於2023年,36.36%的受訪者認爲2024年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基本穩定和緩慢上升,20%的受訪者認爲將緩慢下降,7.27%的受訪者認爲會加速上升,沒有受訪者認爲會加速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是2024年值得重點關注的“灰犀牛”式風險。調研結果顯示,80%的經濟學家認爲,2024年我國宏觀經濟中較爲突出的“灰犀牛”式風險是房地產企業違約,74.55%的經濟學家認爲是地方城投平臺違約,69.09%的經濟學家認爲是中小金融機構爆雷。

中小銀行不良資產壓力上升

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多數爲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91%,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爲3.18%,均明顯高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

雖然從全國範圍來看,當前中小銀行總體經營穩健,資本實力有所增強,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資產質量整體處於較好的水平,但在當前區域經濟分化背景下,部分中小銀行經營效益下滑壓力較大,風險管控壓力上升,面臨一些風險隱患。

《報告》顯示,41.87%的受訪者認爲,2024年中小銀行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不良資產壓力上升,認爲是經營挑戰壓力特續加大、淨息差收窄的受訪者佔比分別爲17.73%、16.26%。

調研認爲,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第一,中小銀行金融機構規模相對較小、產品體系單一,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潛在風險較高。第二,大型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造成中小銀行優質客戶流失,資產質量下降。第三,受宏觀形勢影響,中小銀行由於自身風險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不能及時像大型商業銀行一樣,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改善資產質量。第四,商業銀行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淨息差收窄也將給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帶來一定風險。

推進中小銀行兼併重組是防範和化解中小銀行風險的重要舉措。調研結果顯示,分別有29.56%、28.08%的受訪者認爲防範和化解中小銀行風險最有效的措施是推進中小銀行兼併重組、規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認爲是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的受訪者佔比爲15.76%。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着力對中高風險基層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的風險應對和處置。通過兼併重組,中小銀行可以提高整體規模和實力,在有效分散和降低風險水平的同時,可以促進不具備拯救價值的風險金融機構出清,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和穩定。

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小幅增加

在不良資產二級市場中,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難度小幅增加。調查結果顯示,43.48%的受訪者認爲2023年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難度小幅增加,22.22%的受訪者表示處置難度大幅增加,23.67%的受訪者表示處置難度基本持平,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爲,2023年不良資產處置週期仍在延長。

在不良資產回收率方面,23.19%的受訪者認爲其所在單位處置類金融不良資產平均回收率在20%以下,19.32%的受訪者認爲平均回收率在20%~25%,21.26%的受訪者認爲平均回收率在25%~30%。2020年以前,認爲平均回收率小於30%的受訪者佔比則不到四成。

調研報告認爲,當下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面臨的主要難點是市場不活躍和資產價格下行。不良資產處置受到經濟發展大環境明顯影響,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速度減緩,前期以較高價格購的資產包處置效果未達預期,資產包週轉效率下降,二級市場存量資產包數量上升。加之存量資產包收購成本較高,資產包處置難度加大,處置盈利空間變小,二級市場投資主體受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限制,融資難度加大,對資產包內在價值判斷更加謹慎,投資意願不足。

《報告》顯示,與上年的調查結果相比,約45%的受訪者表示2024年投資者購買不良資產的預期收益率高於15%,認爲投資者收益率超過15%的受訪者佔比明顯增加,2024年投資者購買不良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有所回升,約爲10%以上。

資產管理公司受訪者普遍認爲,2024年所在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推出不良資產規模將會有所上升。在不良資產一級市場供給階段性下降、中小銀行資產包規模佔比上升的背景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市場份額佔比在不斷上升。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更加積極參與所在地不良資產的化解,地方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正在成爲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重要的收購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受訪者普遍認爲,2024年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將繼續增加。預計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增長最快的行業是高新技術產業,房地產及其上下游行業仍是新增信貸風險較爲集中的行業。綠色信貸規模將持續增加,資產質量整體好於商業銀行同期各項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