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連續幹日天數增1.5倍 學者警告:乾旱危機將持續擴大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臺大風險政策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臺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從專業科學研究的角度直指目前的早災與停灌危機已是進行式。(李柏澔攝)

臺灣面臨56年來最嚴重乾旱,導致部分縣市大規模缺水農業停灌,學者表示,早災與停灌在科學上已證明不是偶發,極端天氣頻率也越來越高。根據研究指出,20年後臺灣春季雨量可能減少13.2%,連續幹日天數會是現在的1.5倍,乾旱危機將持續擴大,政府、企業與社區必須大幅提高溫室氣體減量對策因應

國內水情持續嚴峻,農委會經濟部日前已宣佈明年嘉南地區灌區停灌,桃竹苗臺中等地最快恐怕也將在12月中旬宣佈停灌,學專家今(30)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示,氣候變遷已是常態,極端氣候正威脅全世界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表示,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的「臺灣未來的幹早問題與因應」研究計劃,推估2040至2060年臺灣的乾旱趨勢,20年後春季降雨量可能減少13.2%,連續幹日天數會是現在的1.5倍,乾旱熱點會是在北部,而北部主要河川集水區未來雨量、流量在春季的減少最爲明顯。

另外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石門灌區及桃園灌區的農業缺水率可能超過40%,北部地區的整體供水能力則會下降24%。

臺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表示,氣候變遷可能會大幅改變臺灣的農業產業面貌,2019年荔枝龍眼因爲氣溫過高不開花結果產量降了近9成;氣候變遷也可能使病媒蟲的活動範圍延伸,擴大疾病傳染,最明顯的是臺灣的登革熱可能不再僅於春夏流行,範圍也會從南漸往北移動

劉仲恩提到,氣候變遷往往造成責任不平等,臺灣大多數的排碳來自工業部門,強調「若沒有更強力的工業節能,個人努力再多也無濟於事。」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說,今年夏季創下39.7度高溫紀錄,自然科學界不斷提出新的氣候科學證據強調改變已無時間蹉陀,但政治體系目前的行動還還是相當緩慢,不少部會還存有僥倖念頭,沒有意識到危機的急迫性與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