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母親突然離家出走,兒女長大後尋親,母親爲何拒絕回家?

都說血濃於水,但是有些人卻因爲一己之利,選擇拋下兒女不辭而別。

21年前,家在貴州的吳秀英,因爲和公公發生爭執,便離家出走從此音訊全無。

吳秀英不告而別後,留下了一兒一女兩個年幼的孩子孤苦伶仃。

時光荏苒,當兩個孩子長大後,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當初無故出走的母親。

可是,吳秀英看到兩個孩子來找她時,她卻不願意和兩個孩子一同回家。

21年前,吳秀英爲何如此狠心,拋下年幼的兩個孩子不告而別?

當兩個孩子長大後找到她,吳秀英又爲何執意不肯與兩個孩子一同回家呢?

21年前,吳秀英在貴州過着普通農村婦女的生活。

那時,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女兒李淼年僅6歲,小兒子李軍只有2歲。

她與丈夫李成的婚姻,是由雙方父母包辦的。

在那個不富裕的90年代,生活的重擔常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一家人的生計主要依賴於微薄的農耕收入,夫妻間的感情幾乎無從談起。

爲了改善生活,李成選擇了離家前往廣東打工。

而吳秀英則留在家中,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以及年邁的公婆。

在家庭的瑣碎事務中,她逐漸感受到了婆媳關係的複雜和公婆的挑剔。

性格內向的她,與脾氣暴躁的公公相處得並不融洽,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

在一次激烈的爭執中,吳秀英不慎用鋤頭打傷了公公。

公公應聲倒地,再也沒有起來。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吳秀英驚慌失措,她選擇了逃離,回到了孃家。

不久後,她決定離開這個生活壓抑的地方,隻身一人前往湖南婁底。

彼時的吳秀英衣衫襤褸,沒有任何身份證明,過往的經歷她也不願再提及。

在婁底,她經人介紹結識了離異並帶着孩子的陳俊。

儘管吳秀英身份不明,沒有戶口,但陳俊仍然把她當作自己的妻子,給予她關愛和照顧。

陳俊的孩子也親切地稱呼吳秀英爲媽媽。

因爲吳秀英的身體狀況並不理想,兩人並沒有再生育。

就這樣,一家三口人相依爲命地生活了21年。

在這段時間裡,吳秀英從未回過孃家,與孃家人失去了聯繫。

甚至連自己的父母去世的消息,她也不知道。

她彷彿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把自己當作了一個孤兒一般。

二十一年前,吳秀英從家裡逃離後,落魄地來到了湖南婁底東衝村。

經人介紹,她與陳俊相識。

陳俊曾經歷過一段失敗的婚姻,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

儘管吳秀英當時衣衫破舊,身無分文,且不願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

但陳俊仍選擇接納她,三人一同生活至今。

吳秀英坦誠地透露,她在貴州育有一兒一女。

她與丈夫的婚姻是由父母包辦,婚後生活並不如意,長期遭受夫家人的虐待。

一次與公婆的激烈爭執中,她無意中讓公公受傷,隨後倉皇逃回孃家。

那段痛苦的經歷讓她再也無法面對那個家,於是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流浪至湖南,最終在陳俊的幫助下安定下來。

對於當年的決定,吳秀英表示,在那種絕境下,她只能顧及自己的生死。

提及那段過往,她的情緒仍然激動,那段經歷對她心靈的影響深刻。

雖然她的行爲受到了質疑,但我們也無法簡單地譴責她。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

面對家庭暴力,很多人無法尋求法律保護,只能選擇逃避。

這樣的選擇,無疑也給她的孩子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在湖南生活的這二十一年裡,陳俊對吳秀英一直關懷備至。

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他從未對她動過手或惡言相向。

吳秀英在這裡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

儘管這段經歷充滿了曲折和痛苦,但吳秀英在陳俊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一個新的家。

歲月流逝,人間冷暖。

吳秀英的離家出走如同一場驟雨,無情地席捲了李家的寧靜。

受到最大傷害的,無疑是那兩個無辜的孩子,李淼和李軍。

鄰居們目擊了那一幕:爭執過後,吳秀英憤然離去,而老人卻無助地躺在冰冷的地板上。

幸好,及時送醫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吳秀英卻從此消失,再未出現。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李淼的身上。

她需要上學,同時還要照顧年僅兩歲的弟弟李軍。

面對如此困境,李淼的叔叔不得不向遠在廣東打工的哥哥李成求助。

收到信的李成匆匆趕回家中,面對已經破碎的家,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力和痛苦。

他曾多次到妻子的孃家尋找,但每次都失望而歸。

歲月流轉,九年之後,九十多歲的爺爺離世了。

在臨終前,他充滿了遺憾,承認自己當年的衝動和錯誤,希望能夠找回兒媳吳秀英。

他留下了遺言,希望幾個孩子能夠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找回媽媽。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李淼和李軍也長大成人。

他們在貴州開了一家加工廠,買了商品房,生活安穩而幸福。

然而,他們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回媽媽,讓她能夠享受這份幸福。

他們始終不知道媽媽在哪裡,是否還在人世。

多年來,李家親戚也多次到吳秀英的孃家打聽消息,但都一無所獲。

直到近些年,他們才得知吳秀英可能在湖南婁底的東衝村。

於是,通過網絡尋人,他們終於在湖南婁底的漣源東衝村,找到了一個名爲吳秀英的女人。

這個消息讓李家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期待着能夠找回那個離家出走多年的媽媽,讓全家再次團圓。

在寧靜的東衝村,吳秀英的生活如往常一般平淡。

然而,這一切隨着家人突如其來的尋找,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兒女的尋找,吳秀英終於吐露了多年的秘密。

她確實有一對兒女,名叫李淼和李軍。

多年前,由於家庭的不幸,她選擇了逃離,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活。

得知這一消息後,李淼和李軍姐弟倆決定一同前往東衝村去探望母親。

爲了迎接他們,陳俊這個在吳秀英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開始忙碌起來。

他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對每一位來訪的李家親戚都贈送了紅包。

然而,在他熱情的外表下,隱藏的是深深的憂慮和不安。

他害怕,吳秀英的兒女回來,會打破他們之間的平衡。

飯桌上,李淼迫不及待地詢問母親是否有回家的打算。

面對女兒的詢問,吳秀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她雖然對家鄉有所牽掛,但更害怕面對過去的痛苦。

陳俊父子倆看到這一幕,心中充滿了不安。

他們以各種理由推遲吳秀英回家的日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李淼的決心卻毫不動搖,她擔心母親的晚年生活,希望能把她接回家中照顧。

在這個充滿矛盾和糾葛的時刻,吳秀英流下了痛苦的淚水。

她既想回到家鄉,又害怕面對過去的痛苦。

而李淼的堅持和擔憂,更讓她感到心痛和無奈。

吳秀英知道陳俊這些年來的付出和關懷,對他的深情厚意很難辜負。

她不希望再讓兩個孩子,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失望,同時也不能辜負陳俊父子的一片真心。

在權衡了所有的利弊和情感糾葛之後,她終於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她選擇繼續留在這裡,和陳俊父子一起繼續生活。

當吳秀英的女兒緊緊抱住她,淚水奪眶而出時,吳秀英的心也隨之顫抖,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

一旁的陳俊同樣無法掩飾自己的情感,默默流下了男兒淚。

這淚水,既是對過往離別的苦澀回憶,也是對今朝重逢的深切喜悅。

面對孩子們的詢問,吳秀英沉默不語。

她心懷愧疚,知道自己這些年對孩子們的虧欠。

她也對陳俊一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難以割捨。

在這親情與責任的十字路口,她的內心掙扎而糾結。

而陳俊,則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對吳秀英的深厚感情。

他不願失去這個陪伴了自己多年的伴侶,願意與她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房間的角落裡,陳俊的兒子悄悄告訴父親,其實他也非常捨不得吳秀英。

而吳秀英的兒女,儘管心中滿是困惑與不解,但仍舊錶示願意爲母親養老送終。

他們希望母親能夠回到他們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然而,吳秀英卻遲遲未能做出決定。

幾番勸說與商議之後,吳秀英依舊堅守着自己的選擇。

她決定留在陳俊身邊,即使只是短暫的相聚,她也不願離開。

面對孩子們的擔憂與不解,她堅定地說:“陳俊會照顧我,等農閒時我們可以回去看你們。”

在孩子們眼中,這些承諾似乎並不現實。

他們擔心母親未來的生活沒有保障,擔心她在沒有合法身份的情況下會陷入困境。

他們試圖說服母親看清利害關係,但吳秀英卻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或許,是過去的生活讓吳秀英心灰意冷;或許,她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生長。

無論孩子們如何勸說,她都堅定地表示不願離去。

這裡,已經成爲她的家,這裡的生活,已經融入她的血脈。

看到母親的固執,李淼姐弟或許感到失望與無奈。

他們或許無法理解母親的決定,但在這個問題上,吳秀英顯然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李淼姐弟兩人深知再勸也無濟於事,於是默默轉身準備離去。

他們的母親,在他們身後輕聲地說着抱歉。

吳秀英深感對子女的虧欠,這份內疚和遺憾似乎凝結在了每一個沉默的瞬間。

她忙碌着,將冰箱裡的食物一一搬出,手中緊握着早已爲子女準備好的土雞蛋和新鮮的雞肉。

這一幕,如同往昔他們離家遠行前,母親爲他們準備的滿載着愛和牽掛的行囊,充滿了深深的感動和不捨。

李淼看着母親瘦弱的身影在車尾晃動,手中拎着爲他們準備的食物,心中的防線瞬間崩潰,他嚎啕大哭起來。

他嘶聲力竭地喊着,讓叔叔把這些東西留給母親,因爲她的身體需要更多的營養和照顧。

然後,他關上了車門,驅車離開了這個充滿溫情和遺憾的地方。

他們的車漸行漸遠,但那份深沉的母愛,卻永遠留在了他們的心間。

送走前來尋親的兒女後,吳秀英和陳俊商議決定,待合適的時機到來,他們將一同前往辦理身份證的手續,並將戶口順利遷移過來。

之後,他們還會辦理結婚證,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他們之間的關係。

也許,這是他想要表明自己真心對待吳秀英的一種方式吧。

儘管社會上常言血緣情深,親情如同流淌的血液般難以割捨。

但吳秀英並未選擇回到自己親生兒女的身邊。

這並不影響她與孩子們之間深深的骨肉之情。

無論吳秀英的生活是否幸福,她身處的地點似乎已不再顯得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她內心的滿足與安寧。

你對21年前吳秀英突然離家出走,兒女長大後找到她,卻不願與兒女回家一事有何看法?

你覺得吳秀英的行爲自私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