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居民信貸再陷疲弱,房子仍是關鍵,消費貸也有新變化

1月“開門紅”之後,2月信貸數據有所回落,尤其居民貸款未能延續1月改善的趨勢。

“2月較1月落差(較大)主要還是季節性因素影響,也要看到存量貸款到期量的干擾。”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除信貸大小月等季節性因素以外,考慮到按揭貸款佔居民中長期貸款比例較大,市場仍密切關注房地產銷售恢復情況。另外,居民短期貸款也結束了連續幾個月的同比多增,成爲單月居民信貸最大拖累,機構普遍認爲與1月“開門紅”透支需求有關。

不過,也有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2年以來,居民貸款在需求和供給兩端都發生了較大的結構性變化,其中,居民新增中長期貸款中按揭佔比下降,地產銷售回暖節奏依然曲折;消費貸衝量有中長期化趨勢,或對短期貸款數據也帶來一定影響。綜合機構分析,3、4月份預計居民信貸數據將有所回升。

季節性因素影響大,部分信貸需求被透支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37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389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34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234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5.4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99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6萬億元。

觀察單月居民信貸變化,2月個人貸款減少5907億元,同比多減7988億元。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減少1038億元,同比多減1901億元;居民短期貸款減少4868億元,同比多減6086億元。

此前的1月,居民貸款在春節前迎來超預期修復,成爲當月信貸突出亮點。數據顯示,1月住戶貸款增加980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528億元,同比多增318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272億元,同比多增4041億元。

對此,周茂華認爲,開年銀行提前發力加大信貸投放,鎖定全年收益,可能會導致2月出現季節性大幅回落。前述機構人士也表示,春節等季節性因素是導致月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應客觀看待階段性波動。

相比去年春節假期在1月份,今年春節在2月,一方面會影響銀行信貸投放節奏,另一方面對居民資金需求也帶來一定干擾。“1月居民信貸同比大幅多增也透支了居民2月貸款意願。”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師宋雪濤在最新研報中分析。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也認爲,今年1月多家銀行大力進行消費貸投放營銷,前置滿足了居民融資需求。一季度月貸款增長偏慢,部分是因爲央行主動平滑信貸投放,這部分信貸需求沒有消失,只是後移,二季度的信貸投放規模或將高於去年同期。

央行數據顯示,居民信貸增速回落的同時,居民存款出現明顯增長,同期企業存款大幅減少。今年前兩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4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5.7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85萬億元,分拆來看,2月企業存款減少與1月(增加1.14萬億元)呈相反態勢,同期居民存款則較1月繼續多增3.2萬億元。華泰證券固收分析師張繼強認爲,這可能緣於春節前後薪資發放。

房地產銷售走弱,政策傳導仍有滯後

除了季節性因素,地產銷售走弱疊加消費後勁不足,也是數據背後市場的主要擔憂。

在不少機構人士看來,1月居民部門信貸表現超預期,一方面是消費貸衝量,另一方面是二手房市場回暖。這一趨勢未能在2月得到有效延續。

宋雪濤認爲,年初以來,除汽車消費和文旅消費外,居民消費整體還偏弱。房地產則是市場更爲關注的因素。“雖然房地產需求端政策有所放鬆,但從政策傳導至銷售,再反映到貸款數據仍有時滯。”明明在報告中稱。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爲4762.4億元,同比下降51.6%。這緣於去年同期房市反彈帶來的高基數,也緣於今年春節樓市熱度不高,“看多買少”。

今年1月底以來,核心一二線城市接連優化樓市政策,政策力度不斷增強。中指研究院報告稱,2024年春節假期是新政後觀察政策效果的重要節點,但收入以及市場預期的不確定,導致需求端的疲軟,房企促銷活動難改購房者的觀望情緒。

另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1~2月份,國內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爲1136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0.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4.8%。新建商品房銷售額10566億元,下降29.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2.7%。明明認爲,地產基本面仍未見改善信號,行業整體改善或仍需等待價格端企穩信號。

從統計局披露的70個大中城市住房價格指數來看,2月,70個大中城市中,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降幅總體繼續收窄、同比繼續下降。

居民信貸結構生變,消費貸經營貸趨長期化

另外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當前居民信貸結構已經出現較爲明顯的變化。早在去年就有機構表示,2022年以來,隨着按揭需求大幅下降,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中,按揭佔比已經從佔大頭降至低位,主要支撐來自消費貸與經營貸,後兩者也成爲銀行彌補按揭缺口的重要工具。

“目前部分銀行大幅度降低個人消費貸款利率,通過發展消費貸款,希望填補個人住房貸款增長乏力帶來的缺口。”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

國盛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馬婷婷認爲,對比2020~2021年,2022年以來居民中長期經營貸、消費貸季度增量均有明顯提升,但居民短期經營貸(上述兩階段分別爲3065億元、2368億元)、消費貸(兩階段分別爲2344億元、616億元),反而有所下滑。“可能與銀行加大中長期經營貸、消費貸的營銷力度,居民信用卡消費及分期力度下降有關。”馬婷婷在研報中表示。

以今年前兩個月合計數據爲例,新增的5234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中,馬婷婷認爲,考慮到地產銷售仍偏弱,預計主要是中長期經營貸和消費貸貢獻。據其測算,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高增6343億元,其中經營貸增加3163億元,消費貸+按揭增加3180億元,各佔50%。

上述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從供給角度,考慮到風險壓降等因素,近兩年銀行消費貸、經營貸的發力點也在發生細微變化,衝量方向有從短期、高息轉向長期、低息的趨勢,傾向於用一年期以上消費貸置換按揭、信用卡等業務缺口。

作爲首家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銀行,平安銀行在去年大幅計提了零售業務資產減值損失,並綜合考慮盈利和風險,決定暫時放棄信用類的高收益零售業務。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2022年和2023年宏觀經濟所處階段具有特殊性,參考意義有多大較難判斷。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此前提前還貸討論增多,部分借款人以經營貸、消費貸用於償還、置換房貸,這一趨勢在嚴監管下會受到影響,對數據也可能形成一定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