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破百小意思!專家:一件事沒做到 月底本土確診恐逾500例

面對疫情升溫,近期疫調工作規模持續增大,檢驗、檢疫、醫療及疫調人員量能受到極大挑戰,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對此提出「雙疫調分層分流政策」。(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受全球疫情影響,臺灣境外移入個案迅速攀升,去年底至今累計逾千名個案。面對疫苗保護力下降,近期本土疫情也開始延燒,光桃機延伸的相關個案,昨就正式突破100人。公衛專家以現行有效病例再生數(Rt)預估,到了月底,本土個案將累計至約540人。爲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呼籲推動「雙疫調分層分流政策」,非密切接觸者若多數都打過疫苗且仍具保護力,不須接受隔離,只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並在期滿前快篩即可。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去年12月開始,許多民衆的疫苗保護力開始失效,截至目前已造成破百名名本土個案,Rt值也由原本的2.2上升至近期的5.2,預估至1月底,累計個案數將達約540名,但若能每天施打20萬劑加強劑,在維持2級警戒、非藥物公衛措施(NPI)5成的前提下,可於2月初控制疫情,達到Rt值小於1;若每日施打15萬劑加強劑,則要等到3月初才能受控;若每日施打量小於15萬劑,則流行將持續或無法控制。由上週疫苗接種情況而言,每天施打20萬劑加強劑是可行的。

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Omicron病毒量再確診後第3天達到高峰後將迅速下降,確診5天后,過半個案的病毒量都下降至Ct值30以上。陳秀熙表示,該研究告訴我們,Omicron來得快,去得快,檢測的時機是個挑戰,需藉由密集的快篩纔有可能檢出。由於Omicron流感輕症化、潛伏期短,可比照歐美作法,將入境旅客入院隔離時間由14天縮短至5天,以此估算,隔離牀最高需求將由670牀下降至322牀。

面對疫情升溫,近期疫調工作規模持續增大,檢驗、檢疫、醫療及疫調人員量能受到極大挑戰,陳秀熙對此提出「雙疫調分層分流政策」,第1層爲正確及有效率的傳統疫情調查,依據感染源,先找到第1圈密切接觸者,第2圈的非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需立即接受PCR檢測,確診者若爲輕症、無症狀者,可安排集中檢疫,重症則住院。檢驗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則需居家隔離,並在第3天、解隔離前進行核酸檢測,已確定有無感染。

針對非密切接觸者,陳秀熙表示,第2層的策略爲「疫苗調查」,需瞭解疫苗施打資訊,區分爲已施打疫苗及未施打疫苗者。若多數人仍具有免疫保護力,不需要檢測,只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並在期滿前快篩。若疫苗的保護力已下降,則須接受PCR監測,確診者依症狀集中檢疫或住院,陰性者則可考慮減少居家隔離時間,並在期滿前快篩,在解隔離後應施打加強劑,以避免日後感染的可能。

至於未打疫苗者,陳秀熙表示,都須接受PCR檢測,若爲陽性,就依症狀集中檢疫或住院,若爲陰性,則須接受居家隔離。因應未接種疫苗者的重症風險,接觸者在第3天、解隔離前都須進行PCR檢測,解隔離後應施打基礎劑。透過這樣的「雙疫調分層分流政策」,可減少醫護檢測能量及後續疫調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