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美國公司希望亞洲象長出猛獁象長毛

3月7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美國公司希望培育出長毛大象:已獲初步成功

美國一家致力於"物種復活"的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近日宣佈,他們成功地將大象皮膚細胞轉化成了具備胚胎特性的狀態。該公司致力於通過基因改造,讓現代大象展現出猛獁象長毛的古老特性,這次技術突破標誌着目標初步成功。

這一技術的靈感源自18年前的一個發現:科學家們首次實現了將老鼠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爲類似胚胎細胞的狀態,這些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能夠分化成任何類型的動物細胞。這項技術是Colossal公司計劃培育具有長毛猛獁象特徵的亞洲象羣的核心,這些亞洲象是已滅絕的長毛猛獁象的近親,通過基因編輯,它們將獲得長而蓬鬆的毛髮、增厚的脂肪層等猛獁象的典型特徵。

研究團隊從一頭大象身上提取並培養了四種iPS細胞系,這些細胞在外觀和行爲上與其他生物體來源的iPS細胞相似,它們能夠發育成形成所有脊椎動物組織的三種主要胚層細胞。

2、里程碑式研究證明微塑料會帶來嚴重健康問題

近日,一項歷時三年的研究揭示了微塑料顆粒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嚴重威脅。研究顯示,在關鍵血管中發現微塑料顆粒的人,其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塑料無所不在,從食品包裝到輪胎、服裝乃至水管等,這些物品都會釋放出微小的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最終進入環境,並通過食物或空氣被人體攝入。

現在,一項研究揭示了這些微塑料與人類健康之間的聯繫。針對200多名接受手術患者的研究發現,近60%的人的大動脈中檢測到微塑料或更小的納米塑料顆粒。研究表明,相較於大動脈中未檢出微塑料的人羣,含有微塑料的患者在術後大約34個月內患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的風險高出4.5倍。

然而,專家提醒,這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研究並未直接證明這些微小顆粒導致了健康問題。他們指出,研究未考慮到其他因素,例如社會經濟狀態,這些因素可能是健康問題的真正原因。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1、登革熱正在巴西肆虐,短期內仍無法獲得本地疫苗

登革熱病例在巴西急劇增加,該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登革熱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疼痛甚至死亡。今年的雨季異常炎熱,加之巴西城市化進程的迅速而無序,使得疫情進一步惡化。根據巴西衛生部門今年1月和2月的報告,疑似病例超過一百萬,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已造成數百人喪生。儘管與日本武田製藥公司達成疫苗供應協議,但針對超過2.2億人口的巴西來說,今年的疫苗供應量只能覆蓋330萬人,遠遠不足以應對當前的危機。

巴西正在努力推動本地疫苗研發,以期生產更適合本土、成本更低的疫苗,但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能上市。巴西目前已採取了新策略來控制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擴大控制措施的實施同樣需要時間。

2、經15年爭論,地質學家拒絕將“人類世”作爲地球的新紀元

經過15年的討論和探索,國際地層委員會(ICS)下屬的第四紀地層學小組委員會(SQS)投票否決了一項結束全新世(Holocene)、開啓一個新紀元——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提議,從而繼續保留我們目前所處的全新世。全新世始於117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時,而“人類世”的提議意在標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雖然反對人類世提案的專家們普遍認同人類活動,特別是氣候變化對地球造成了深遠影響,但他們對提案中選定的標誌——加拿大克勞福德湖(Crawford Lake)約10釐米厚的泥層明確性表示懷疑。該泥層據稱記錄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因全球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化肥使用增加和原子彈試驗導致的沉積物激增。

一些專家則進一步質疑,爲何不能選擇其他具有標誌性的時間點作爲人類影響地球開始的日期,如農業的出現,或者是歐洲人入侵新大陸之後的巨大變化?

【更多細節請閱讀:“地球已進入人類世”提案被否決,何時是起始點仍存爭議 】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一項研究稱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釋放更多有毒顆粒物

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它們有望減少燃油汽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環保組織支持這項新技術,政府也提供激勵措施來刺激銷售。汽車製造商也在不斷擴大其電動汽車產品線。然而,一項由英國排放分析公司Emissions Analytics進行的研究卻給這片樂觀的前景蒙上了陰影。該研究表明,與燃油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可能釋放出更多的有毒顆粒物。

這些額外的顆粒物主要來源於電動汽車的剎車和輪胎,其數量是燃油汽車通過排氣管排放顆粒的1850倍。研究還發現,電動汽車通常比燃油汽車重約30%,這導致了更快的剎車和輪胎磨損,進而向大氣中釋放更多微小的有毒顆粒。

然而,有專家認爲這項研究只是“部分正確”。他們指出,雖然電動汽車確實更重,導致了更多的顆粒排放,但這一現象在SUV中上也很明顯,不應僅將其歸咎於電動汽車。

2、罕見天文儀器記錄長達100多年的跨文化科學交流

意大利維羅納市(Verona)一家博物館內藏有一件古老的天文儀器,它見證了跨文化科學交流的歷史。

這件11世紀於西班牙製造的黃銅星盤,隨着時間的流逝,經歷了多位擁有者的手,他們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精美阿拉伯文字,還添加了其他語言的註解和更正,體現了其跨越世紀的更新與修改歷程。其中,至少三位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覺得有必要對這件星盤進行翻譯和修訂,兩位使用希伯來語,一位使用西方語言。

歷史學家認爲,這件星盤不僅是一件極其罕見的物件,更是數百年間阿拉伯人、猶太人與基督徒科學交流的有力證明。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北極未來十年內可能出現“無冰”夏季

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簡稱CU Boulder)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警告稱,北極地區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迎來首個幾乎無海冰的夏季。這項發表在《自然評論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北極首個無冰期的到來可能比先前預期提早十餘年。而早期的研究多聚焦於該地區何時將經歷超過一個月的無冰狀態。

研究指出,到了21世紀中葉,9月份的北極地區可能會經歷一個月的無浮冰狀態,而到了世紀末,這種無冰狀態可能會每年持續數月。這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發生,取決於未來的碳排放量。研究者們指出,在高碳排放或當前政策不變的情況下,甚至在冬季某些月份,地球最北端的海域也可能無冰。

科學家們定義的“無冰”並不意味着海洋中完全沒有冰。他們解釋說,當北極海洋的冰面積少於100萬平方公里時,這個地區就被視爲無冰。這個閾值還不到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季節性最小冰蓋的20%。近年來,北冰洋9月份的最小海冰面積約爲330萬平方公里,暗示着無冰的臨近可能加速北極生態和氣候的變化。

2、突破性調查揭開幾十顆恆星周圍行星誕生秘密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一組天文學家對行星形成的迷人而複雜的過程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的協助下,天文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調查,捕捉到了關於行星形成盤的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圖像。這項調查涵蓋了80多顆年輕恆星,它們周圍的行星形成盤爲科學家提供了獨特的見解,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行星是如何在銀河系的不同區域形成的。

這些新的圖像展示了行星形成盤的多樣性,一些盤中出現了巨大的螺旋臂,這可能是由繞行星軌道運動的行星引起的。

通過這些觀察,科學家們獲得了幾個關鍵的發現。例如,在獵戶座區域,擁有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不太可能存在大型行星形成盤。這一發現非常重要,因爲與我們的太陽系不同,我們的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都是雙星或多星系統。此外,這些圓盤的不均勻外觀揭示了可能有大質量行星的存在,這些行星可能導致圓盤的彎曲和錯位。(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