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幫400貓狗找到家! 「浪浪別哭」送養成功率「關鍵」曝光

圖文/鏡週刊4年前,在廣告工作超過10年的譚柔,爲照顧流浪動物,決定離職創業,在臺北市中心打造結合送養流浪貓狗的咖啡廳浪浪別哭」。她利用廣告行銷專長,以影像包裝流浪動物,至今送養超過400只流浪貓狗。

藉助28萬粉絲社羣傳播,開業第1年便獲利,2年後又透過羣衆募資開設臺中店高雄店也將在今年第3季開張。譚柔說自己不善與人交際,在先生與母親的支持下,幫助流浪動物找到家、找到愛,得到撫慰的不只是人心。

我們在開店前1小時抵達,店裡正忙着將沙發、桌椅就位,仔細看,椅腳和沙發布面都有被貓狗摧殘的痕跡,創辦人譚柔說:「沒關係啊,咬爛了再換一張就好。」

留着俐落短髮,穿着黃色上衣、牛仔褲,7年級的譚柔說話簡潔,若記者不接着提問,對話通常就以句點結束,唯有聊起動物,她纔會侃侃而談,明快剛強的語氣瞬間化成撒嬌音。

「會開這種店,有某種程度就是我喜歡跟動物相處,跟貓狗相處比跟人相處容易,你跟人講話,還要考量人家的感受。」譚柔抱起店狗「班班」受訪,班班是創業時愛心媽媽(流浪動物救援者)送來店裡的第一隻狗,因個性親人被她收編,成爲店裡的狗班長。「牆上的照片都是送出去的動物,已經超過400只。」原來,這裡不是一般的咖啡廳,也非寵物友善餐廳,而是一家送養流浪貓狗的咖啡廳。

2015年8月,在廣告圈打滾超過10年的譚柔,當時才新婚2個月,原本她想擔任個人中途(流浪動物找到家前的中繼站),但她發現若缺少曝光管道,動物根本送不出去,於是選擇創業,以買房的100萬元頭期款,在臺北創立浪浪別哭。2年後又透過網路募資平臺,以對杯、聯名T-Shirt等回饋品,募集3,000人、集資430萬元開設臺中店,預計今年第三季將前進高雄。

「我之前從事的行業跟狗沒關係。」過去,譚柔在網路廣告公司上班,透過創意設計,以消費者喜歡的語言協助客戶銷售商品,但隨着職涯增長,名片上的職稱越變越大,心中卻有一股說不出的空虛感,「每天都很無聊,那些商品也不是我真心喜歡的。」

創立浪浪別哭後,送養的都是米克斯,也就是混種貓狗。譚柔帶領一支3人團隊,拍攝送養影片,當有新的流浪動物進駐時,會先拍照片與短片放上社羣平臺,邀請網友替浪浪取名。

「很多人想爲流浪動物做點什麼,卻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像取名這些事,我們會讓網友一起集思廣益。」這也讓浪浪剛到店就有粉絲追隨,有人甚至願意奔波數百公里,只爲見狗一面。

有了基礎曝光,譚柔再針對貓狗的特性及曾流浪、受虐的過往,拍攝約五分鐘的微電影,且在送養後,拍攝找到主人、被愛的暖心故事,增加粉絲的參與度。即便是外型不討喜的貓狗,在影像塑造下,也能找到懂得欣賞的主人。粉絲龐大 帶動餐廳生意

「我以前跟現在做的事,結構是相通的。」譚柔說:「過去我包裝的是商品,在乎的是商品有沒有販售好;現在包裝的是流浪動物,在乎的是流浪動物有沒有順利找到家。」結合愛媽與網友的病毒式轉載,浪浪別哭的臉書粉絲團已有超過28萬人追隨。

爲提高送養成功率,除了健康照護,譚柔與愛媽還會訓練狗貓在室內定點大小便、不咬人等規矩,也在社羣平臺上發佈教學影片。而先生劉憲宗去年開始上訓練課程,往動物訓練師之路邁進,也會分享貓狗搗亂、愛吠叫或亂咬人時的應對方法,增加網友的黏着度。「光狗會好好上廁所這點,大概就加90分。把規矩教好,牠們才能趕快找到家送出去。」譚柔說。

不過,市場總不缺文青咖啡廳,特別是在咖啡廳林立的一級戰區臺北市,亦不乏有貓狗陪伴的寵物餐廳,主打溫情感人、逼哭網友的影片還不夠。

浪浪別哭以龐大粉絲羣爲基礎,除了吸引想認養貓狗的消費者登門,其他像是家裡無法養狗,或已完成領養帶狗回孃家的人,都是主要消費羣。即便是下着大雨的平日中午,門口也常聚集許多排隊準備入場的年輕男女。

以臺中店爲例,每人低消1杯飲料與用餐90分鐘的規定,高翻桌率成爲支撐營運的主要來源,單月營收可達140萬元。而爲了增加餐點豐富度,除了分量十足,以牛排、培根與薯條爲主體的「浪浪王子的大餐」,近期搭上珍珠熱潮,也推出頗受歡迎的珍珠奶茶蛋糕。

浪浪別哭採取動物自由活動的模式經營,僅以柵欄或樓層區分貓狗,固定維持單店8只貓、3到4只狗的送養數。創業後,譚柔夫婦就住在2樓,「流浪動物的習性不一樣,有狀況的時候你下來教牠、讓牠有安全感,也可以避免未來被退養。」上個月,譚柔成功送出22只貓狗,動物輪動快、不斷有新鮮刺激下,讓長期關注的粉絲不因此疲乏。愛狗成癡 起因父母失和

從4年前創業、2年後又開分店,譚柔與劉憲宗每天長時間待在店裡,自己的時間片段瑣碎,而之所以對流浪動物投注這麼多心力,源於譚柔從小愛狗成癡。

她說,從小除了養寵物之外,沒有其他興趣,小學三年級開始自己走路上下學後,三天兩頭就在路上撿狗回家,但父母開設耶誕飾品外銷工廠,工作忙碌無暇照應,每次她帶回家的狗,隔天又會被爸媽放回路上。

父母丟狗,她則不屈不撓地撿狗,國二那年終於如願留下從車底撿到的「球球」。譚柔說:「從小我爸媽感情就不好,連帶讓我心情不好、很憂鬱;身邊朋友可能被我的負能量感染,一一離我遠去,只有狗一直陪在身邊。狗就是不管你好與不好,都不會排擠你。」

譚柔有些欲言又止,坦言不善與人交際的她,說起家庭,整個人又縮回帶刺的殼裡。球球過世後,她陸續養了國慶、拍拍等流浪狗,但相對地,家中有狗後,只能對路上的流浪狗視而不見。

出社會後,譚柔也曾到狗園當志工幫忙打掃,婚後2個月,譚柔與劉憲宗因參與一場茶會,看到一棟待租的50年老屋,進而萌生創業構思。「咖啡廳是這幾年所有人愛去的地方,但收容所可能沒有幾個人敢去,不如就在市中心開一間結合流浪動物的咖啡廳,讓人家喜歡走進去,動物也比較容易送出去。」

爲撙節開支,前3個月,員工只有譚柔夫婦和媽媽黃芳英3人,且夫妻倆白天仍有上班,平時都由媽媽獨挑大樑,直到生意穩定,他們才辭去工作。譚柔說:「初期人事成本壓得很低,幫我們度過可能沒有客人上門的狀況。」

黃芳英回憶說:「她(譚柔)從小就很喜歡狗,因爲爸媽吵架的關係,有比較火爆的場面,對小孩子來說一定會有影響。她不敢講,但心裡一定很壓抑,有時她會哭,有時就抱着狗躲起來,狗狗在她身上起了非常大的慰藉作用。」

說起十幾年前的往事,黃芳英語氣難掩不捨。「在那種環境下長大,我有種對不起她的感覺,所以很支持她去做她想做的事,不管能不能做得下去,只要事情是正當的,我都會盡量幫忙。」

受惠網路傳播,浪浪別哭成立第1年就獲利。截稿前夕,用於高雄拓店的680萬元募資順利達標,第三季即將進駐,2年後還要進軍東臺灣。自給自足 無奈招來質疑

「動物的變化很大,很多事沒辦法做SOP(標準作業流程)。」譚柔說:「我們在每一間店花2年打基礎,在當地找配合的人,把送養流程跟能力,複製給地方的團隊成員,然後再往下一站走。送養這件事,應該是全臺灣一起做。」

只是,生意步上軌道,也招來「浪浪別哭打着公益名號行賺錢之實」的質疑,對此譚柔說:「這是創業,我們不是做純粹志工,店裡還是要能自給自足的營運。」

「從創業到現在,我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點像溫水煮青蛙,事情難度都是每天一點一點加上去。」自比是少年感化院舍監的譚柔說,動物送養後,她和每位領養人都建立通訊羣組,目前她手機裡共有四百多個以動物名字爲名稱的羣組,一旦貓狗出現任何問題,她或劉憲宗都能即時解答。

採訪結束前,領養人蔡小姐帶着從浪浪別哭領養的米克斯「飯飯」回孃家,「飯飯」一認出譚柔和劉憲宗便猛搖尾巴,獻上無數的飛撲熱吻。有了愛,浪浪終於不哭了。

浪浪別哭在香港很紅,網路上分享的資訊很多,這次跟家人來臺灣玩,就專程來看看。店裡的狗狗、貓貓看起來都很開心、幸福,跟收容所裡的貓狗狀況很不同,關在收容所真的太可憐了。

更多鏡週刊報導【送養貓狗400只番外篇】寧當無殼蝸牛 7年級夫妻拿百萬頭期款創業圓夢【送養貓狗400只番外篇】養汪喵前先自評這5點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