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券商密集發債“補血” 今年境內發債規模同比增長12.4%

證券時報記者 許盈

4月以來,券商發債“補血”出現小高峰——已有7家券商獲批發行公司債、次級債券,多家券商發佈債券募集說明書或發行結果公告。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券商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同比大幅增長55%,券商次級債券的發行也呈擡升趨勢。利率方面,年內券商發債的票面利率居於1.6%~2.2%之間,發債融資成本相比前幾年大幅降低。

本月券商密集發債“補血”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4月以來,東吳證券、國泰海通、中泰證券、南京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等多家券商陸續獲批新發公司債,國元證券、國信證券則獲批發行次級債券。

4月8日,東吳證券公告稱,中國證監會同意其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180億元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

4月7日,國泰海通公告稱,收到中國證監會批覆,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600億元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同日,中泰證券公告稱,收到中國證監會批覆,同意公司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200億元公司債券的註冊申請。

更早前,南京證券、東方財富證券分別獲批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150億元、200億元公司債券。

另外,國金證券、財達證券、東北證券、國信證券等券商還先後公告了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債等債券的發行結果公告或募集說明書。

從發債的利率來看,票面利率居於1.6%~2.2%之間,中位數在2%左右。相比前幾年動輒3%以上的利率水平,券商發債融資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國金證券2025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二期)發行工作已於4月10日結束,實際發行規模12億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爲1.98%。

次級債發行獲批數量擡升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以來券商的次級債券密集獲批,其中還有兩家券商獲批永續次級債券。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目前,公告獲得證監會發行次級債券/永續次級債券批覆的券商達到6家。其中,國信證券、東方證券分別獲批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200億元、100億元永續次級債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華西證券、財達證券則獲批發行次級債券,公開發行面值分別不超過30億元、150億元、20億元、30億元。

資本實力,是券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根據證監會2020年5月修訂的《證券公司次級債管理規定》,長期次級債可按一定比例計入淨資本,到期期限在3、2、1年以上的,原則上分別按100%、70%、50%的比例計入淨資本。

從募資用途來看,券商發行次級債券以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到期債務等最爲常見。

比如,2024年9月,廣發證券獲批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次級債券,2025年第一期次級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資金用途爲“擬用於償還到期債務”;2024年11月,東北證券獲批發行不超過80億元次級債券,公司2025年第一期次級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資金用途爲“補充公司日常生產經營所需流動資金”,並且東北證券承諾募集資金不用於股票投資、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衍生品等資本消耗型業務。

在票面利率上,大型券商的利率顯著低於中小型券商。以上述兩隻次級債券爲例,今年3月中旬,廣發證券發佈的《2025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次級債券(第一期)發行結果公告》顯示,本期債券品種一發行期限爲394天,最終發行規模爲35億元,最終票面利率爲2.10%,認購倍數爲2.24倍;品種二未發行。東北證券則在3月下旬公告稱,公司2025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次級債券(第一期)最終網下實際發行數量爲6億元,佔本期債券計劃發行總規模的60%。本期債券的票面利率爲2.71%,認購倍數爲1.4167倍。

境內發債規模同比增長12.4%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年內51家證券公司境內合計發行196只債券,境內發債規模合計達3309.9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4%。此外,廣發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申萬宏源等券商還在境外發債。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相比往年大幅增長。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證券公司合計發行67只短期融資券,發行總額達102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5%。短期融資券具備發行門檻低、週期短、快速補充運營資金等特點,是券商補充流動性的重要融資渠道。

對比發行規模來看,有8家券商的境內融資規模超過100億元,還有21家券商的融資規模超過了50億元。其中,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證券的境內發債規模居前,分別爲275.6億元、274億元;華泰證券、國信證券、國泰海通的境內發債規模也均超200億元;招商證券、平安證券、中信建投境內發債規模也都超過了100億元。

中信建投非銀首席分析師趙然分析,在股票市場處於強市環境時,券商發行債券多以新增發行爲主,主要用於滿足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在弱市環境下,券商則主要以維持債券存量規模爲目標,此時債務置換在債券發行中所佔比例較高;而在震盪行情期間,債券發行規模主要受券商發債相關政策影響,若未有針對券商發債的寬鬆政策,那麼新增債券發行規模通常也僅略高於償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