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收益率成理財投資預期風險警戒點

(原標題:5%收益率成理財投資預期風險警戒點)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羣 2020年已近歲末,上證指數年初至今(12月29日)上漲10.78%,深證成指上漲33.93%,滬深300上漲23.10%,科創50上漲33.75%;道瓊斯工業指數年初至今(12月28日)上漲6.54%,納斯達克指數上漲43.76%,標普500上漲15.62%。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股票風險太高,多少收益率纔是他們認爲的無風險臨界點

“從用戶對收益和風險評估的角度看,理財投資預期收益風險警戒點(注:風險警戒點即用戶覺得理財投資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多少時,開始覺得是有風險的)從2017年、2018年的10%,到2019年的6%,2020年繼續下降到5%,連續呈現下降的趨勢。”微衆銀行.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近日發佈《2020銀行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不斷變化的理財投資市場環境下,用戶的風險意識逐年增強。

來源:《2020銀行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

當前5%的收益率在市場中處於什麼位置?

12月29日,1年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爲3.0010%。12月21日確定的1年期LPR爲3.85%。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2月19日-12月25日,235家銀行共發行了1549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爲3.84%,較上期增加0.05個百分點。

爲何理財投資預期收益風險警戒點逐年降低?

《報告》追蹤2017年至2020年的數據發現,用戶在選擇理財投資方式的過程中,主要考慮因素是風險、收益和流動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用戶在理財投資方面對於收益的關注要高於風險大小。2019年以後,尤其是2020年用戶在選擇理財投資方式時,風險大小成爲比例最高的投資因素,收益方面的考量次之。另外,理財投資靈活性也越來越被重視。

早在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屆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強調,“高收益意味着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近年隨着P2P暴雷債券違約等事件頻繁發生,投資者對已受到較多教育。2014年,中國市場共有6只債券出現違約,隨後違約數量快速攀升。2018年受金融去槓桿政策影響,債券違約數量激增至125只。截至12月10日,2020年當年新增違約債券134只。從違約金額來看,2014年債券違約債券金額爲13.4億元,到2019年達1496.04億元。單隻債券違約的平均金額由2014年的2.23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11.2億元。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指出,自2014年“超日債”違約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時有發生,違約常態化已是現實。考慮到疫情影響之下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存、未來違約事件也可能階段性增加。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近年投資債券和P2P的佔比較低,更多的選擇風險較低的隨存隨取理財產品和基金、銀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報告》大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各種理財投資方式中比例較高的是隨存隨取理財產品、基金、銀行活期存款、銀行定期存款和定期理財產品。疫情時期用戶理財投資態度趨保守穩健,理財投資更注重風險。因而用戶對隨存隨取理財產品較爲青睞,隨着疫情緩和,用戶配置基金、銀行定期存款、定期理財產品、保險、股票的用戶比例相比疫情期間有明顯提升。

來源:《2020銀行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

《報告》認爲,基金大受歡迎的背後主要受“整體投資市場環境變化”和“投資者思維轉變”兩大原因。近兩年,多隻公募基金收益翻番,爆款基金頻現,吸引着投資者“借基入市”。用戶認爲股票投資門檻較高,比較考驗投資者對市場的判斷能力和選股能力。同時,疫情影響下用戶理財投資風險意識不斷提升,不少用戶轉變了理財投資思維,相較於高風險的股票,用戶主觀上認爲基金風險更可控,對理財知識、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因此除了配置部分銀行存款外,基金成爲用戶理財投資主要選擇方向。2020年用戶理財投資方式中,基金用戶比例(35.0%)顯著高於股票(23.8%)。

更爲重要的是,用戶理財投資的目的也發生了較大變化。2019年用戶理財投資以“財富增值”爲目的的佔比居於首位,2020年用戶以控制消費、攢錢爲目的進行理財投資的比例躍居首位,與此同時,用戶風險意識增強,儲備資金養老養育下一代也越來越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