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天價標金落幕 學者籲:溢收900多億應補基礎建設

5G首波競標今截止,對於1380億天價標金學者呼籲政府不要全部收進國庫,要把溢收的900多億專款專用,補貼業者基地建設。(圖:資料照)

臺灣首波5G釋照以1380億天價標金落幕,學者急切呼籲政府,應把溢收的930億標金拿來「專款專用」,放在5G綿密的基地臺基礎布建上。至於業者,也要加快腳步推出應用服務、吸引人的內容供應,才能彌補過高的成本

對於這麼高的標金結果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周韻採指出,對產業當然不好,這麼多錢繳給政府,將使5G建設延後,畢竟5G基地臺因爲高頻頻寬,需要更多涵蓋面,其建設成本10倍於4G。世新大學副校長清河分析,1380億標到270MHz頻寬,等於每M成本是5億多元,平均每家業者有80M,這些成本不是光靠費率就能回收。

至於電信商是否把高標金反映在高費率資費上?陳清河直指消費者長期享受499吃到飽低價,勢必不願負擔太高成本的資費,這將使業者建設頻寬速度影響,導致5G服務低品質,會形成「惡性循環」。

對於這樣的結果,周無奈說,這是政府當初不顧頻寬不足就急着釋照做政績,導致業者「輸人不輸陣」炒高標金。

由於高標金已是定局,兩位學者都認爲政府應將溢收標金,轉成「政策補貼」,加速業者基礎建設。周韻採解釋,所謂溢收,應以當初設定底標450億爲基準,超過的930億拿來「專款專用」。陳認同,強調2013年的4G標金1188億最後政府是都收進國庫,現在5G應該依照比例,以專款方式用在需要綿密的基地臺布建上。

在業者端方面,周韻採說目前5G殺手級應用並不明顯,消費者用4G已經很夠,業者當初在4G投資的成本都還未完全回收,現在轉化成5G更有壓力。她估計,這次臺哥大隻拿到60MHz,跟臺灣之星之間勢必就有互相吸引動力,可能合作共頻共享。至於落榜的亞太之星,則可能跟其他人租用網路頻寬。陳清河強調,業者必須加速開發應用服務、吸引人的內容供應,才能提高報酬率。另外,怎麼把5G行動跟有線電視固網匯流合作,也是一條要走的路。